张明生,男,汉族,福建龙岩人,中共党员,1996年生,2014年9月入伍,现任9761国际二局电力公司电力救援基地七级职工。2024年5月,因其在台风“杜苏芮”抗洪抢险中表现出色,被应急管理部授予“嘉奖”奖励。
2023年8月,超强台风“杜苏芮”强势登陆,厦门市遭遇前所未有的极端强降雨挑战,城市多个区域陷入严重内涝与洪水困境,不仅给民众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还导致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在此危急关头,9761国际二局电力公司电力救援基地迅速响应。张明生作为应急救援分队长,在接到紧急指令后,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险救援战役中。他快速组织起救援队伍,在最短时间内集结完毕,以最佳状态投入战斗。
破浪前行,守望安宁
在抗击台风“杜苏芮”的最前沿,张明生以身作则,不仅全面统筹协调各项紧急救援工作,更是深入灾区腹地,与救援队员们并肩战斗,共同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安全屏障。他凭借多年积累的救援智慧与在关键时刻的冷静决策,精准指导电力设施的抢修与防护工作,确保了在恶劣天气环境下,电力供应能够迅速恢复,为救援行动的高效推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源”。
7月29日,厦门市同安区多地出现洪涝灾害,特别是同安塘边110千伏变电站,作为同安区与翔安区的重要供电枢纽,内涝险情严重,存在中断供电的风险。电力公司迅速响应,第一时间抽调抢险队员15名,携排涝等装备5台(套)紧急赶赴现场进行险情处置。
凌晨五点,张明生率队准时出发。他们肩负起内涝排险、道路清障保通以及大规模垃圾清运等关键任务。经过昼夜奋战,成功抽排积水超过8000立方米,清理了长达24公里的道路障碍,并转运了超过5000立方米的垃圾,保障了电力设施的正常运行与道路的畅通无阻,以实际行动为同安区居民的生活与出行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勇立潮头,筑梦安澜
台风肆虐之后,泉州晋江地区满目疮痍,倒伏如林的树木、肆虐的城市内涝以及阻塞不堪的道路,严重影响了多条交通要道车辆行人通行,快速恢复交通秩序迫在眉睫。张明生挺身而出,率队紧急转战至泉州前线。
在救援现。琶魃砑娑嘀,既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严密组织人员与装备,确保救援行动有条不紊;又是冲锋陷阵的战斗员,与队员们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各种挑战与困难。
他带领队伍清理出一条条生命通道,无论是树木残骸还是积水,都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不少队员手上磨起了血泡,但也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在他的激励下,队员们士气高昂,连续奋战在抢险救援的最前线。
经过张明生与救援队伍夜以继日的持续作战,他们不仅成功抢通了长达26公里的道路,砍伐了超过200棵倒伏的树木,还为受灾群众送去了及时的援助与温暖,交通秩序也逐渐恢复。
风雨同舟,电力铁魂
自进入汛期以来,张明生和队友们多次开展参与防汛抗洪救灾演习活动,训练场上他一遍遍的熟悉着救援装备的使用,随时做好拉得出,打得赢的备战状态。
“我们对救援装备越熟悉,抢险战场上就能越快进行救援任务的处置工作”。
在台风“杜苏芮”抢险历程中,他和队友迅速响应,不仅高效完成了前置备勤工作,确保物资和人员到位,还参与了道路清障,确保救援通道畅通无阻。在内涝严重的区域,他积极参与抽排行动,保障了民众的安全与生活的恢复。
回望往昔,张明生已多次参与同安区防汛防台、防震减灾行动,面对突发情况总能迅速作出正确判断,这背后是他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和对任务的深刻理解。
“退伍不褪色、转企不改心”,面对台风“杜苏芮”的肆虐,张明生和队友们无畏风雨、以身向险、昼夜鏖战在一线,攻克一道道难关、战胜一处处险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铁心向党、铁肩担当、铁胆攻坚、铁骨奋斗”的水电铁军精神,成为防汛救灾、守护家园的重要力量。
杨尚伟,9761国际三局重庆公司救援基地侦测处置分队书记,先后参加过2007年宣汉天然气抢险、2008年“5·12”汶川地震抢险、2013年芦山地震抢险、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抢险、2023年京津冀地区特大暴雨灾害、甘肃积石山“6·2”级抗震救灾等抢险救援任务。2023年11月,因在京津冀抗洪抢险中表现出色,被集团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2024年5月,被应急管理部授予“嘉奖”奖励。
现场的“急先锋”
2023年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华北地区大雨滂沱。:恿饔蚍⑸1963年以来最大洪水,五大水系2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6条河流超保、8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而:恿饔75%的洪水要从天津下泄入海。
8月1日晚21时,“嘟嘟嘟...”一声紧急集合哨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老孙,天津的装备准备好了吗”,“谭总,上次计划的保障物资你这边一定要准备好”,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杨尚伟边下楼边联系设备供应商,行动保障两不误,这也是他二十年来的应急经验,6个小时,他便在京津冀地区联系了13家供应商,提前准备救援设备68台(套)。
次日凌晨3时,联络沟通和键盘敲击的声音盖过了盖过了窗外高速车辆穿梭时的呼啸风声。“现场人员编组要注意工种间配合,装备分组要结合人员编组情况,第二梯队到哪里了,老孙再增加几台装备...”,嘴上停不下来的杨尚伟手上也没停下来,巡堤方案、巡堤抢险技术手册、堤防抢险技术知识、人员编组、装备分组等现场技术安全手册共2类7册已经通过微信群传达到每位队员手里,为队员们巡堤排险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抵达现场后的杨尚伟便带着他的两样宝贝(作战部署图、工作手册)开始了巡堤任务。不离手的工作手册是他的“宝贝”,水位、点位、巡堤路线、处置情况等都可以在本子上找到,70多页纸清晰记录了每一天的防汛工作。而他撰写的《大清河防汛工作日报》《大清河防汛工作情况》更是为指挥部分析研判灾情提供了有力依据。
这已经是杨尚伟2023年参与的第11次抢险任务。
行走的“修理所”
说起杨尚伟,大家通常想到的是他在一线身先士卒的画面。但是他也是一位特殊的“医生”,修理箱就是他的“医疗包”。
在过去的21年工作生涯中,杨尚伟一直将设备视若珍宝,每天都保持做记录的习惯,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都逃不开他的笔端。在他5万多字的维修日志中,记录了数十种救援装备可能出现的故障与排除方法,也见证了救援装备的发展。
“碰到类似的故障,我们可以及时排除,记录做得越细,后续一些新机长、新队员能多了解一些故障怎么来排除。”杨尚伟说道。
2023年12月,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全体救援人员奋战了整整13天,取得了抗震救灾的胜利。而在救援中,最低温-15°的寒冷环境,不仅对救援人员是一种挑战,对装备也是一种挑战,大量装备因严寒出现故障。作为现场经验最丰富的装备技师,杨尚伟自然扛起了现场抢修这份重担。
在当时救援的一个多星期里,每天陪伴杨尚伟的,是各种损坏的车辆和装备,他在车辆底盘下一躺就是几个小时,脖子仰得发硬,双手冻得发麻,总是两手油污。经过连续奋战,杨尚伟成功抢修救援车辆6台、其他救援器材20余件套、保养重机12台,为抢险救援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后盾。
“我们一天最少要干十来个小时,夜班休息结束后就去排除故障,解决问题,有时刚躺下去电话就来了,我们要马上赶到现。患涠系乩椿嘏堋毖钌形八。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凭着一股钻研劲,杨尚伟研究掌握了十余种救援车辆和特种装备日常维修检测、维护保养技能,练就了一身精准排除故障的过硬本领,“一套修理箱,修遍全装备”,成为重庆基地行走的“修理所”。
分队的“主心骨”
自2022年担任分队主官以来,杨尚伟全身心投入到分队建设上,日常工作做表率、作风纪律当标杆、训练场上站排头是他一贯的写照。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身为一名分队长,我就要带头把技能练会练精,当好队友们的‘好大哥’。”杨尚伟常说。
作为基地为数不多的“全能”教员,杨尚伟一直都是叫得响的骨干力量,平日里的他爱动脑、爱钻研,心思几乎都扑在研究各类装备操作维修以及课目训练上。他不论是参与,还是组训,都是让其他队员敬佩的行家里手。
2023年7月,基地在执行重庆市万州区极端降雨抢险救援时,在连续几个小时的长途机动后,杨尚伟便带队携带救援装备徒步行进。经过两个多小时行进,眼看就要抵达任务点,可前方连续滑坡体以及随时都在滚落的落石让他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跟我来!”杨尚伟在观察完现场地形后,迅速对大家喊道。
队伍最终在预定时间前抵达目的地,可现场的情况让他傻了眼,将近50米的高差和接近40度的岩质滑坡体极不稳定,延伸坡面高低不平,加之受灾区域道路崎岖狭窄,山高路险,且道路塌方点多、路基垮塌,大型装备进入现场十分困难,更是给救援难度上了几个台阶。
可是杨尚伟并没有退缩,看着面前的滑坡体特性和灾情侦测图,“削坡减载、打通道路、单机直突、人装结合”的处置战法已浮上心头。
“小谭,通知挖机沿滑坡体单线突进打通抢险通道。”
“老刘,你带留守人员做好现场后勤保障及安全管理。”
随即,杨尚伟便带领攻坚分队徒步上山开始人员搜救,分不清湿透的救援服上是汗水还是雨水,但他还是冲锋在最前方,连续奋战两天,最终在各方力量的通力配合下,成功搜寻到最后一名失联人员。
“遇事找老杨,万事不用愁”,这是队员们私下口口相传的一句话,分队里的“主心骨”,也成了杨尚伟的别样称呼。
从“橄榄绿”到“救援红”,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军人的姿态,二十年如一日,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哪里有危险他就战斗在哪里,用青春和汗水、奉献与担当,书写着绚烂多彩的人生篇章。
朱梓宁,1999年6月出生,2021年参加工作,入职以来,先后参加了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抗洪抢险、2023年重庆万州区“7·4”洪涝、京津冀特大暴雨、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抗震救灾等10余次抢险救援任务,参与省级联演联训3次。2024年5月,因在京津冀抗洪抢险中表现突出,受到应急管理部“嘉奖”奖励。
光影见证,责任在肩
抢险现。扈髂总是那个第一时间拿起相机,奔跑在救援最前线的“记录者”。2023年7月的重庆,暴雨如注,山洪肆虐,从4日万州区山长滩镇的山体滑坡,到21日渝中区千厮门隧道的内涝,到25日巴南区圣灯山的山体滑坡,到27日高新区科学城西永大道的内涝,再到28日潼南区柏梓镇的内涝......每一次救援行动结束后,他都会将宝贵的影像资料细心备份,仅7月份就积累了高达36G的影像素材。
“7月的重庆,天气多变且充满活力啊。”刚从柏梓镇回撤的他打趣地说道。
在救援队伍中,朱梓宁不仅是敏锐的宣传员,更是勇敢的战斗员。7月以来,他一直与队伍并肩作战,深入一线,不仅承担了人员的安全转移和紧急物资的迅速转运,还肩负着随队报道的任务。
步履不停,记录感动
2023年8月1日,集合声又在走廊内响起,还在休整的朱梓宁立刻开始收拾行装。“这个包可不一样,照相机、无人机、笔记本电脑等宣传装备和各种防水保护装备都在里面”。为了确保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能捕捉到最真实的救援瞬间,走到哪里他都会背着一个黑色的背包。
而他的任务也在集合哨声中开始了。拍摄出动素材、了解任务信息、汇总出动情况、更新最新进展、对接各路媒体......一部手机便可快速传递安能救援出动的消息,这也是他逐步摸索出的工作经验。
到达天津后,朱梓宁根据前方指挥部宣传组的任务部署,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素材采集、现场沟通、信息回传......他将背包里的相机、电脑化作武器,为现场指挥部提供最新进展。
抢险开始,“不够快”是朱梓宁最大的烦恼,8组前置技术力量分布在15公里长的堤坝上不间断巡堤除险,面对距离远、点位多、车辆少,怎样才能快速采集各点的救援进展情况是一大难点,他就利用堤坝上老乡的电瓶车、三轮车,辗转各点位进行拍摄。但用来加高堤坝的渣土车时常会挡住通行的道路,这个时候他就背着器材包步行前往任务点。遂行救援任务期间,朱梓宁每天平均步行2万多步。
不畏艰险,记录真实
8月6日,大清河北堤背河坡脚突发险情,一股一拳宽的水流悄然出现并逐渐扩大,基地迅速抽组8人组成快速处置组,朱梓宁作为其中一员,毅然决然地跟随队友一起冲锋在抢险前线。
现。魍募,泥土松软,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朱梓宁虽双腿深陷泥泞,却抢在队友的前面,用镜头记录下队友们清理地面杂物和搬运土袋的画面。有时候,脚下不慎滑步,身体踉跄,但朱梓宁依然紧紧握住手中的摄像机,这不仅是他的工具,更是他记录现场、传递力量的坚定“武器”。蹭着老乡的交通工具,踩着浸泡松软的泥土,朱梓宁拍摄到堤坝上最真实感人的画面,传递着抗洪抢险的坚定与决心。
抗洪抢险的身影在哪里,他的镜头和笔触就跟进到哪里。在抗洪一线,由于作业面广,宣传人员紧缺,“一专多能”是宣传人员的基本素养。在前方指挥部,他作为“新闻宣传组”负责人,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确保信息畅通无阻;在作业点,作为基层通讯员,他随队跟拍,现场回传,以最快的速度将一线情况传递给后方。夜晚,当队友们进入梦乡时,他仍在加班加点整理照片、视频,回传素材对接媒体,将现场最真实的声音和感人的画面,不间断地传递到后方。
每当队伍出动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顶着太阳的炙烤,踏入污浊的水流,只为在离抢险救灾最近的地方,担当决定性瞬间的“捕手”。在他的镜头下,看到了工程救援的国家力量,感受到了9761国际救援的责任与担当。在抗洪抢险期间,他一共拍摄了照片3820张,采集视频素材35G,不仅记录了其中的艰辛与不易,更展现了救援人员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在朱梓宁与宣传战线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拍摄采集的抗洪抢险素材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央广网等权威媒体广泛播发,擦亮了9761国际救援名片。
朱梓宁用他的镜头和笔触时刻记录着抢险一线的真实感人故事,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用镜头捕捉更多感人瞬间,讲好安能故事,传递更多正能量。
林振奎,男,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00年7月参加工作,2018年8月随军转企,现任9761国际三局安全环保部部长。参加工作24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工程局“抢险救援先进个人”和“优秀机关干部”等荣誉。2024年5月,林振奎因在京津冀抗洪抢险中表现优异,受到应急管理部“嘉奖”表彰。
2023年7月30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遭遇强降雨,水位猛涨,山体滑坡、桥梁被毁、道路冲断、房屋倒塌……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涌现了一批批彻夜奋战的“逆行者”,他们不是生而无畏,只是选择勇敢前行,积极投身抗洪抢险工作中。他们坚守在抗洪一线的身影凝固成一幅幅温暖的画面,一幕幕镜头触动人心,而林振奎就是其中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的故事。
使命在肩,冲锋在前
2023年8月1日晚,正在关注京津冀险情的林振奎接到通知:“河北涿州急需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防汛工作,你在这方面是专家,火速前往协助做好防汛抢险工作!”早已做好抢险准备的林振奎欣然领命,没有来得及回家和妻儿告别,第一时间便赶赴河北涿州白沟河决口封堵现场。
到达现场后,错综复杂的受灾情况让多次参加过抢险救援的林振奎也感到头疼与震惊,但时间就是生命,林振奎刚到达现场便迅速进入抢险状态,在现场协调会议上,他主动请缨,承担了任务艰巨的夜间抢险作业技术支撑工作。
后来有人问他,“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能不能完成好任务,你刚到现场不久怎么这么有信心主动承担?”
林振奎毫不犹豫地说,“作为一名老水电兵,脑子里存着多次抢险救援的施工经验,在关键时刻还是能冲上去。”
在这抢险的11天里,林振奎忙得没有主动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险情最重,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林振奎的技术支持下,一个又一个的夜间攻坚难题被迅速化解,他以专业、敬业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消除了一处又一处险情,构筑起坚实的技术保障和防洪屏障,为夺取抗洪抢险的胜利贡献了一份重要力量。
技术抢险,奋勇当先
由于白沟河属于华北平原,河堤主要是由粉土填筑而成,这种土料在干旱的条件下,强度很大,但经过雨水浸泡后,就变成泥浆,造成陷车,无法通行。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道路抢通与围堰加固怎么办?
必须优化作业方案!
“目前现场已经作业了一天一夜,道路依然不能承受25吨的大车通行,根据方案计算,填筑围堰需要6000方石料。”
“每一车10方计算,松铺系数1.2,需要12小时完成。”
“那就需要每一分钟,填筑一车石料,并完成填筑碾压作业,难度巨大。”
……
已经深夜1点,鸟倦归巢,虫鸣息偃,大自然渐渐归于平静,白沟河抢险现场依然灯火通明,林振奎与技术专家仍然在热烈地讨论决口封堵处置方案,这已经是他们今晚讨论的第N个方案了。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林振奎与技术专家各抒己见、分析利弊,只为了找出那个最优解。
经过白天多次反复进行实地踏勘与重机试验,林振奎与技术专家、现场指挥人员、作业人员商讨多次后,最终采取了“直接清除道路表层淤泥加局部钢板硬化”的方法抢通道路、“反铲挖掘机配合重型汽车直接上围堰”加固拓宽形成决口封堵双向进占作业条件、大车运输石料三条优化方案。但这个方案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现场实施,特别是安全技术交底,林振奎作为安全方面的专家,立刻梳理方案细节和注意事项奔赴抢险最一线……
在以林振奎为代表的技术专家的帮助下,现场作业仅用了一个夜班的时间,便高效完成了决口封堵各项准备工作,为提前完成封堵创造了条件,2023年8月3日12时,提前完成两道防线构筑,解除险情,比原计划提前3小时。
巡堤查险,挺身向前
“所有人员紧急集合,迅速清点装备物资,即刻出发前往天津静海区大清河……”
白沟河这块“硬骨头”刚啃下,8月9日,天津静海截至当日17时,永定新河、子牙新河、独流减河三条河流下泄入海水量已达16.57亿立方米,相当于115个西湖的水量,巨大的水量让大清河、子牙河堤防时刻面临考验,林振奎又马不停蹄地转战天津静海区大清河的堤防抢险任务。
到达现场后,林振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静海区应急系统人员上一堂关于堤防应急处置的课。接到任务后,林振奎立即奔赴清北分洪口、子牙河东堤等关键点位进行调研,详细了解了洪水水情、堤防巡守、除险加固等情况,连夜制作培训课件,通过视频系统对巡堤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重点对巡堤、险情处置等进行了细致讲解,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和防范重点,有效提升了现场人员的巡堤查险能力。期间,林振奎还领受了大清河等河流现场巡堤任务,既当“技术支撑员”又当“巡堤查险员”,以“1带2”的形式轮班作业,顶烈日、斗酷暑,忍蚊虫叮咬,克服一切困难坚守一线,与地方救援力量一同开展巡堤查险,展开技术指导,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排险抢护。
在大清河抢险期间,林振奎连续24小时担负洪峰过境值守任务,每天徒步近3万步,累计巡堤查险20余公里,发现渗水、管涌、穿堤建筑物漏水等隐患问题15处,及时协助高效处置,保证了大清河堤防洪峰顺利过境。
与时间赛跑,与风雨较劲。林振奎作为一名技术专家,不仅有专家的知识储备与专业能力,更有着“战斗员”那身赴一线不畏艰险的战斗作风,在京津冀抗洪抢险救灾中,他始终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用满身泥泞的身形与冲锋在前连续作战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安能人的责任与担当!
吴建昆,男,汉族,浙江温州人,1997年6月出生,2015年9月入伍,现任安能重庆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西昌项目部七级职工。曾获武警水电第三总队“优秀士兵”、9761国际“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等荣誉。2024年5月,因在京津冀抗洪抢险中表现出色,被应急管理部授予“个人嘉奖”奖励。
2023年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京津冀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过程,多地出现严重城市内涝、洪水和地质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在静海大清河洪峰过境任务中,重庆公司闻汛而动,作为救援分队的一员,吴建昆主动请缨,火速投身抢险救援主战。惺捣⒒油旁鼻嗄晟饔,忠实履行使命担当,筑牢防汛抗洪“安全屏障”。
科学防范,确保队员巡堤安全
此次任务中,吴建昆主要担任堤防巡护和技术指导工作。为保障抢险队员的生命安全,他将水情信息和堤防巡护手册相结合,精心编制了抢险救生、巡查防护2个保障方案,并提醒所有队员必须严格遵守,规范佩戴安全帽、救生衣等防护装备,严禁单人单线行动。同时利用抢险间隙,组织队员开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全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安全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在抢险救灾中更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吴建昆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冲在最前线,肩负着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只有自身做到稳如泰山,才能成为百姓的主心骨。”在吴建昆的带动下,抢险队员们信心倍增,时刻保持着临战状态,全力以赴投入到紧迫而艰巨的抗洪抢险战斗中。
巡堤时,吴建昆总是走在最前面。他手持对讲机,目光炯炯,仔细观察堤坝的每一个细节。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他便立即通过对讲机向指挥部报告,同时组织队员采取应急措施。“这里的土质疏松,一定要格外警惕!”“前面堤坝拐弯处水流湍急,巡查务必要小心谨慎!”他总是一路叮嘱队员们,让大家时刻保持警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引导下,抢险队员们累计沿堤巡查上百公里,及时发现并排除了十余处险情隐患,为大堤安全筑起了坚实屏障,吴建昆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换来了队员的信赖和民众的安宁。
数据先行,为专家决策提供支撑
面对不断上涨的水位,吴建昆深知,准确的水情数据对于科学决策至关重要。他带领队员,沿堤防每隔500米便竖起一个水位尺,15公里的堤坝上共设置了30个水位尺。每隔4小时,他便组织人员将各水位尺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形成水情报告,及时报送抗洪指挥部和专家组,为科学研判水情、制定抢险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水位数据就是我们的‘千里眼’,必须准确无误,丝毫马虎不得。”无论白昼黑夜,还是冒着风雨、踩着泥泞的堤坝,吴建昆自始至终都是沿着一个一个的水位尺,逐一仔细地校对每一个数据,检查设置是否规范,读数是否准确,确保万无一失,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关键信息。他常常连续十几个小时不眠不休,浑身湿透,满身是泥,但他全然不顾。
就因为这一个个精准的数字和吴建昆与队员们的日夜坚守,为打赢这场抗洪抢险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当机立断,化解管涌突发险情
一次巡查中,在十六公里段突然出现一处管涌险情,情况十分危急,随时都有垮塌的可能。吴建昆的心里“咯噔”一下,立即通过对讲机向指挥部报告情况,并当机立断,带领队员紧急行动,就地取材,利用沙袋对溃口进行夯实堵塞。“兄弟们,管涌口不断在淘刷,随时可能溃堤,我们必须争分夺秒!”他一边大声指挥,一边率先冲向管涌口。队员们纷纷跟上,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险战斗。
他们顾不上满身泥泞,也无暇顾及雨水的冲刷,合力将装填好的沙袋迅速运至管涌口,在上游和两侧堆筑沙袋墙,形成隔水围堰,继而再将沙袋填入管涌处,拼尽全力堵住决口。但是由于水流太急,沙袋刚一落水就被冲走。眼看险情愈发紧急,溃口不断扩大,他紧急调来木桩和编织袋,带领队员们在管涌口周围快速搭建木桩支架,用编织袋装土连成片状,形成“压袋”,借助压袋的重量抑制水流,为沙袋的填筑争取时间。
就这样,历经连续4个多小时的奋战,吴建昆和队员们终于成功堵住了管涌口,阻止了险情的进一步发展,消除了溃堤风险。大家这才长舒一口气,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事后,当地防汛指挥部对吴建昆处置险情的果敢和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危急关头,吴建昆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青团员的先锋作用。在接受采访时,他说道:“共青团是党的参谋助手和后备军,不仅在危难时刻冲得上去、在关键时刻也能豁得出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青年团员应当发扬的优良传统。”
在吴建昆的感召下,此次抢险任务全体指战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在一次次严峻考验面前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他们用忠诚和担当,用青春和热血,在抗洪抢险的战场上书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张旭升,中共党员,1982年9月出生,2002年12月入伍,部队期间,先后参与了瀑布沟水电站、枕头坝水电站、黄金坪水电站等项目建设,参加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抢险和2015年深圳“12·20”特大滑坡抢险任务。转企后,他积极投身应急救援事业,先后参加了2020年安徽特大洪水溃口封堵、2023年京津冀地区特大暴雨灾害等抢险救援任务,参加省级联训联演4次,2024年5月,因在京津冀抗洪抢险中表现出色,受到应急管理部“嘉奖”奖励。
“注意发动机的油门和螺旋桨方向的配合!”一个肤色黝黑的人眯着眼大声说道,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滴向正在铺设的动力舟桥甲板上。
在烈日的炙烤下,他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已浸染出一片盐渍。
这是9761国际一局合肥分公司救援基地分队负责人张旭升的日常训练写照,亦是他二十年如一日坚守施工生产和应急救援一线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脚。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河北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多地区被洪水围困,房屋倒塌,道路冲毁,电力中断,通信受阻……
7月31日,接到上级命令后,张旭升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设备检查和物资清点装车,紧急赶往河北投入抢险战斗。在河北廊坊市安次区永定河溃口封堵现。H卫?诜舛伦罟丶谖弧贩舛孪殖≈富釉。
冒着漫堤严重、溃口裹头时刻被洪水冲刷的风险,他和队友们持续坚守在堤坝上38小时,一边指挥推土机、挖掘机、自卸车有序开展工作,一边对现场资源调配、洪水流速、水位变化及管涌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科学高效制定抢险方案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战斗!
在廊坊市文安县滩里干渠右小埝溃口封堵任务中,当地政府要求必须尽快合龙溃口,时间紧、任务重,张旭升作为基地推土机操作技师,自告奋勇又担任起了裹头位置推土机操作手。
驾驶室内潮湿闷热,张旭升的衣服经常是湿了干、干了湿,身上起满了湿疹,暴露在外的皮肤都变成了酱紫色,晒破了皮,奇痒难忍。
作为救援队的一员,张旭升无比自豪地说:“作为曾经的水电兵,在每次抗洪抢险中我们都会积极战斗,这是责任,也是态度。”
涿州白沟河围堰溃口封堵、安次永定河围埝溃口封堵、文安滩里干渠土埝溃口封堵、霸州堤坝巡检备勤、涞水滑坡泥石流监测......哪里出现险情,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张旭升带领党员突击队拼搏的身影。
在这15个日日夜夜里,他们顶高温、冒酷暑,战风雨、踏泥泞,转战多地,一路逆行。连续高强度的抗洪抢险作业,张旭升与队友们有的双脚被磨出水泡,有的满眼都是血丝,但他们依然昂首挺立在黢黑的夜色中,用“我在堤在”的豪言壮志和血性担当与洪水猛兽誓死搏击。
去做,用心去做
沧:崃,方显英雄本色!
部队时期,张旭升参与承建了四川瀑布沟、枕头坝、黄金坪等电站建设,熟练掌握了爆破、推挖装以及动力舟桥、冲锋舟、机械化桥等诸多大型设备操作技能,并拿到了焊工、推土铲运等4本技师等级证书。同时,先后获得三等功1次、优秀人才三等奖2次、优秀共产党员3次、抗洪抢险优秀个人2次,2018年他所在中队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抗震救灾英雄中队”。
不讲代价,永远战斗在需要的地方!转企后,根据国家相关部署,应急救援任务仍为公司的主责和使命。
对36岁的张旭升来说,选择成为应急救援队伍中的一员,就意味着已经坚定地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5年前,部队集体转制张旭升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是像其他战友一样复员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还是选择投入应急救援事业。赤城的心总是对党充满信心,他遵从初心,最终选择加入了这支光荣的队伍。
他还清楚记得转企后第一次执行抗洪抢险任务时的情景。
那是2020年的夏天,天气异常闷热,张旭升随队参加安徽伍贾圩50米的决口封堵任务。与平日里的日常训练不同,真实环境下的溃口现场环境复杂多变,随时可能发生突发情况。
“水流湍急的现。付值耐仆粱亩サ剖蔷隹诖ξㄒ坏墓庠,周围环境漆黑无比,需要在狭窄的作业面上,圩顶一点点向前推进。说不怕,那是假的。”张旭升回忆道。
“堤坝上的蚊子直扑面门,多得人直打颤,这样的环境不是每次都会遇到。”张旭升说,经过21个小时的奋战,当走出车门的那一刻,身上的救援服都已被汗水浸透无数处。
面对危险冲锋在前,这样的经历在张旭升和队友们的应急救援工作中还有很多。2022年,因其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他被任命为基地训练和装备负责人,身份的转变,让他更多地考虑如何用更科学的方式训练队员,以多种训练方式取得最佳训练效果,但不变的是,当每一次任务到来,他依然是冲锋在前的那一个。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抢险、2013年四川“4·20”卢山7.0级地震抢险、2015年深圳“12·20”特大滑坡抢险、2016年和2020年安徽抗洪抢险、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抢险......历次抢险救援,他和他的战友们从未缺席。
“在这支队伍里待久了,从陌生到淡然再到热爱,大家都有相同的心路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知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谈及自己的职业感受,张旭升的眼中有光,未来他还想继续在这支队伍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每一次的无悔前行,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
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小李,一定要按步骤操作,不能图方便。”
“小梁,要用钢板垫木,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
身为基地训练和装备负责人,让张旭升深感重任在肩,为了能带好一支队伍,他不仅平常与队员们吃穿一起、训练一起,还要求大家苦练扎实的战斗能力。
在张旭升的心中,人才培养始终是基地建设的重要指标,他倡导实施“导师带徒”“一对一结对子”工程、“雁阵计划”等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基地日常管理中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救援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工作中,他不仅关注救援基地队员个人能力和技能的提升,还从团队和全局的角度出发,积极拓展与其他部门和单位的交流联建工作,深入推进救援基地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班长——,大家伙又趴窝了”。一名学徒对着张旭升喊道。虽然近在咫尺,徒弟把嗓门音量开到最大,保证班长在嘈杂的机器声中能够辨别出他的声音。
张旭升用衣袖抹了把额头上的汗,背上工具包,跟着来到一台设备面前。
“怎么回事?”张旭升询问着情况。
“用着用着就突然停机了。”徒弟答道。
这是一台重达37吨的山推32推土机,近年来的遂行任务都是复杂环境作业,大多狭窄泥泞,只能容纳一台推土机作业,一台机子不转,很快就会影响救援任务,继而影响救援的整体速度。所以在每一次日常训练中必须摸清设备性能和所有的故障和突发情况。
张旭升二话没说,撸起袖子,打开设备,认真检查起来。不一会儿,便找出故障原因,但是并未直接排除故障,而是让徒弟俯身再检查一遍,张旭升则是蹲在身边,通过徒弟的指间,观察着徒弟手上的动作变化,不时的对徒弟进行指导。
原来是机子的主离合器出现了打滑,张旭升指导徒弟反复旋转调整盘,更换磨损的主、从动片,很快机器又正常运转了。
“做好‘传、帮、带’是水电铁军精神活力的体现,为救援基地培养一批‘专精’骨干,让他们早日在遂行救援任务中独当一面是我们单位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张旭升明白,师父传授给徒弟的,除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铁军精神的传承。
回望的眼眸匆匆,前行的脚步铿锵,风风雨雨二十载,从血气方刚到淬炼成钢,张旭升身上那份属于安能人特有的坚定与执着越发闪耀,同时也诉说着自己的荣耀和骄傲。张旭升坚信,未来的他依然能踏平一切坎坷,乘风而动,御风而行,继续用赤诚与热血继续书写“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军传奇。
2023年7月29日,北京市的暴雨预警不断升级,第5号台风“杜苏芮”裹挟着暴风雨直逼京津冀。7月30日,国家防总针对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狂风暴雨随即席卷而来,京津冀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极端天气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情况十分紧急,9761国际一局南宁分公司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集团、工程局党委决策部署,迅速从鹤壁救援基地抽调救援骨干力量25人,携带动力舟桥、砂石自动装载机、打桩船等救援设备9台(套),星夜驰援,从鹤壁市淇滨区以摩托化行军方式到达天津市静海区,全力支援京津冀抗洪抢险工作。
汛情就是命令 险情就是战情
在接到行动命令后,南宁分公司闻令而动,立刻响应当地政府请求,迅速集结救援队,第一时间奔赴受灾区。
2023年8月1日,鹤壁市淇县赵家渠淇县一中段发生漫溢并出现溃口险情,接鹤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通知,鹤壁应急救援基地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集结救援队伍,携带砂石自动打包机、大功率抽排水车、挖掘机等7台大型抢险装备,于11点30分向任务区域机动,12时到达任务区,队伍主要承担道路抢通和砂袋生产任务。
由于现场环境复杂,为确保成功处置决口险情,救援队利用自身装备技术优势,短时间内成功铺设道路到决口处,帮助决口处置工作打通了救援通道,并架设砂石打包机,累计完成装填沙袋2000余袋,并与当地其他救援力量,完成对险情的处置。
“一旦出现渗漏通道,就有可能发生决口甚至导致堤防和大坝坍塌。只有通过早发现,早处置,险情才能得到控制,否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会受到极大威胁,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救援队员毛西鑫讲道。
半夜,毛西鑫用手揉了揉因熬夜而干涩泛红的双眼,沉默地望着奔腾的洪水。
据现场其他救援员回忆,当时决口主要是受到强降雨以及上游来水影响,导致水位暴涨,不断上涨的水位让堤坝围埝承受巨大压力,在堤防一线,救援队进行三人编组,通过24小时3班不间断轮流值守,查看是否有崩塌、泄漏险情,同时还兼顾着对当地的巡护人员进行专业指导,随时做好万全准备。
闻“汛”而动 追“洪”而来
同期,天津大清河流域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随着下泄洪水流量不断增加,东淀蓄滞洪区和大清河水系发生满溢,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南宁分公司救援基地按照应急预案,分两梯队前往救援现场。
第一梯队抽组4人携2台动力舟桥以摩托化输送方式前往河北省义和镇、霸州市参加备勤救援行动,于8月3日早上6点到达,在河北省义和镇救援现。坏诙梯队共21人、沙袋打包机1台、打桩船1套、越野车3台前往天津静海区执行抢险任务,于8月5日凌晨3点到达,并在当地开设现场指挥所,主要担负东淀滞洪区巡堤查险、指导当地政府和救援队伍处置管涌、渗水、跌窝等任务。
8月的河南夜间温度也高达37摄氏度,蚊虫叮咬,连续作业对队员们的体力、精力都消耗巨大。在打桩船拆解装车现。绱硕唷案好鍮uff”的叠加下,许多年轻队员心理负担较大。听着身旁年轻同志犯着嘀咕,作为打桩船运输组的老同志张文斌心里明白,长时间高强度不间断的机动,使得大家身心俱疲。但救援行动仍在继续,为确保尽快将设备运抵备勤区域,张文斌带头爬上爬下,利用丰富工作经验,指挥队员们按照模块分组进行装车,手中不停作业的同时,也主动帮助年轻队员们疏导情绪,侃侃军旅往事,讲讲幽默段子,聊聊家长里短,想想受灾的群众,鼓动了热情,带动了干劲,最终带领大家克服困难,经过5小时的连夜装车,终于于凌晨3时完成装车作业,出发赶赴天津方向。
在前方指挥部紧急调度下,各方救援力量密切配合,道路上轰鸣的大型车辆随着道路向大堤所在位置汇聚而来,堤坝区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队员们固堤巡堤、管理现场、处置险情、拓展作业面,在泥水中来回奔波,经过连续五天的昼夜奋战,南宁分公司共发现、处置和指导当地政府和救援队伍处置跌窝、渗水、管涌等险情10余起,发挥了专业队、主力军作用。
南宁分公司自转企以来,不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应急救援领域,紧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目标,始终保持立足于广西、河南,服务西南、面向东盟的战略定位,坚持政治建队、素质强队、文化兴队,全力打造区域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专业队、突击队、战斗队,出色完成了抢险救援、施工生产、脱贫攻坚等各项任务。
贯彻新发展理念 注重实战化转变
依托南宁和鹤壁两个应急救援基地,利用自身在水利水电工程、市政工程、大型土石方工程、防灾减灾治理、水环境治理等多方面专业优势,及时整合相对应的资源和战力参与行动,曾出色完成了2008年“5.12”地震、2013年云南阿海水电站泥石流、2014年云南鲁甸、景谷抗震救灾、2015年深圳“12·20”特大山体滑坡等大型抢险任务,在应对不同环境领域的应急救援具有丰富实战经验,2016年,所属搜救中队被武警总部授予“集体一等功”。
转企后又先后完成了2019年“7.23”水城特大山体滑坡抢险、2020年“7.08”松桃山体滑坡抢险、2021年“7.20”河南郑州特大洪灾抢险、2022年贵州织金泥石流抢险、2022年广东英德、清远抽排水抢险、2023年四战合浦抗洪防台风,承:筒斡牍啻窝菅等挝。
在救援力量建设上,依托工程练兵提高队员实战综合能力,同时助力施工建设;与多家合作单位共同研发新式救援装备,创新科技救援;拓展应急产业,与当地学校长期合作开展研学活动,向青少年科普应急知识、消防常识,提升对应急事件的认知和自保能力;公司大力开展应急救援员职业鉴定培训,做到人人有资质、懂救援、会应急,从根本提升专业化战斗力。
下一步,南宁分公司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系列指示,紧紧围绕集团“一基两翼、三新四成”战略,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践行应急救援使命,为社会安全稳定和人民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周刚,1972年10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现任9761国际三局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近年来,他扎根应急战线,组织指挥抢险救援30余次,用忠诚与担当书写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荣获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公司“抗洪抢险先进个人”“优秀管理人员”等多项称号。在2023年京津冀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2024年5月,被应急管理部记个人三等功。
2023年7月,京津冀多地遭遇多轮强降雨袭击,部分地区溃口、内涝、管涌等险情不断。危急关头,指挥员周刚带领国家工程救援专业力量紧急驰援、逆行出征,接连打响了一场场抗洪抢险攻坚战。
指挥溃口封堵:提前完成任务
历经26小时、清淤2000方、填筑石料9102方、加固河堤1300米、修筑围堰140米、16米溃口,溃口一次封堵成型!
现场督战的领导同志连声称赞,指挥员周刚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时针拨回2023年8月,受强降雨和上游河道行洪等因素影响,河北涿州市市域内各河道水位暴涨,防汛形势十分严峻。8月1日22时,白沟河出现一处围堰局部漫堤险情。险情发生后,作为第三工程局派出的一线指挥长周刚受命连夜赶往受灾前线,科学划分现场指挥、外围封控、道路保通、堤头进占、综合保障等小组,通过实地勘探与指挥组、技术组的同志们共同研究提出“清表换填挤淤、开槽引流排水、先通后拓加宽、局部钢板保通,主堤加固防护、围堰双戗进占、溃口高效封堵”的战法,对原溃口封堵方案进行了优化,将溃口由原来的单向进占改为双向进占,大大地加快了溃口封堵进度。
8月3日12时,随着河北涿州白沟河左堤东茨村段上游险情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加固完成,这标志着险情成功排除,比原计划提前3小时。
“要时刻牢记组织培养,练就能打胜仗的真本领!”周刚时常说。
34年来,周刚献身国防和应急事业,坚持学习创新,学用结合,掌握了应急指挥、工程爆破等多项专业技术。尤其是部队转隶改制后,如何建设国家级工程应急救援拳头力量?这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他如饥似渴地研战法、补短板,渐渐成长为一名指技合一的复合型领导干部。
应对洪峰过境:科技制胜显威力
受强降雨影响,:恿饔蛏嫌魏樗叫执锾旖。8月9日6时,水位和下泄流量均达到本次行洪峰值,大清河防汛工作进入防洪决战关键期。还没等喘口气,周刚带领队伍又立即投入应对天津市洪峰过境任务。
在他的指挥下,将救援基地工程、测量、推挖装运、特种操作50名骨干力量及机械化桥、三维激光扫描仪、地质雷达等30台(套)装备全部前置到大清河独流镇段备勤,与地方救援力量一同开展巡堤查险,开展技术指导,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排险抢护。在他的带领下,所属救援队伍参与处置渗水、管涌、涵洞漏水封堵、小决口等险情135处,使险情得到了有效的处置和控制,保障了大清河高水位运行下的安全,于8月10日22时圆满完成任务。
期间,周刚还与专家组一同编写《巡堤管理手册》、标绘《巡堤查险力量部署图》,要求所有参与任务队伍牢记大清河南大堤任务区域内每一个隐患点位和处置技术要求,为完成任务提供可靠技术支撑。他还积极参加地方联指专家组的工作,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建议和处置措施,对应急道路布置,堤防取土加高,堤防坡脚及堤身加固等提出了可行合理方案,为确保茁头干渠和大清河堤防稳定贡献了良策。牵头组织救援专家、骨干多形式为天津市区镇村三级巡堤队伍、市水务系统技术人员、国企防汛应急突击队进行5批次630余人的“巡堤与险情应急处置”“防汛抢险技术应用”专题培训,有效提高了当地应急救援能力。
近年来,在周刚牵头组织下,积极探索遂行应急抢险任务的工技战法,指导队伍大抓技能培训和实战练兵,实兵实演论证近10余次,确定应急抢险救援工法20余项,形成能够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抢险实用战法。
党员干部,危急时刻冲锋在前
宽厚的肩膀和黝黑的面孔,一身救援红,脚蹬作战靴。据战友孙青杰回忆,救援那段时间在堤坝上见到周刚时,他累得似乎连腰都直不起来。
谈及白沟河溃口封堵,周刚说:“决口封堵现场情况出现了比较多的变数和不利条件,我们通过多次方案的调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从地震、塌方、洪水到泥石流,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参加了多少次抢险任务。在此次白沟河溃口封堵任务中,周刚连续20多个小时几乎未合眼,累了就在换班间隙赶紧休息,几经曲折,溃口实现合龙。
顶烈日、斗酷暑。应对天津洪峰过境时,每天坚持在堤防巡堤八小时以上,即使中暑2次也没有间断巡堤工作,哪里有堵点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有疑问哪里就有他的解答。
“20多个小时连轴转,没有喊苦的、叫累的,因为我们是党员,关键时刻要顶得上、拿得下,我们要让党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高高飘扬。”周刚说。
使命系身须倾力,重任在肩唯笃行。周刚扎根应急战线,在坚守初心的最高政治要求中,勇担使命、勇往直前,用忠诚与担当书写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张明永,男,汉族,1987年8月出生,山东昌邑人,2005年12月参加工作,201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9761国际二局常州分公司工程救援基地二中队四级职工。他先后参建过湖南皂市水电站、新疆察汗乌苏水电站、青海班多水电站、广东汕尾厦深铁路工程、陕西商洛莲花台水电站、山东泰安抽水蓄能电站等多个项目建设,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也先后参与过江苏盐城阜宁特大龙卷风救援、扬中长江江堤坍塌除险、江苏盱眙淮河腰滩决口封堵、2023年京津冀抗洪抢险等多起抢险救援任务。2020年7月荣获局公司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3年11月被集团公司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2024年5月,因在2023年京津冀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中表现出色,被应急管理部授予“个人三等功”奖励。
2023年7月底,京津冀地区连遭强降雨袭击,导致北京多地发生内涝、洪水、山体滑坡等险情,其中门头沟区多处道路损毁堵塞、房屋倒塌,G234国道由于道路塌方受阻,部分路段交通瘫痪、停水停电,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历时20天的抢险救援战斗中,张明永与战友们不畏风雨、冲锋在前,入灾区、趟洪流、涉险地、救群众,用真心、真意、真情力破“风雨大考”给出的一道道难题。
全心全意解好“风雨大考”中的“为民初心题”
“大量被冲毁的农田、房屋,断裂的道路、桥梁,一辆辆浸泡在水中的汽车……”回忆起抵达门头沟王平镇任务区域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场景,张明永依旧记忆犹新。
山洪持续引发垮塌、滑坡,不但冲毁了老百姓的家园,也把水电、通讯、食物供给路线等全部截断。张明永和战友们心急如焚,但是潭王路断桥与G234国道交接处被泥石流冲毁,要前往王平镇救援,必须先抢通这一路段。此时,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这条生命线连接着百姓的生活,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抢通道路,尽快解救受困群众,为王平镇应急物资运输提供支撑。
面对受灾区域内塌方量大、道路路基损毁、时常滚落巨石等诸多困难及危险,作为一名有着12年党龄的党员,张明永时刻谨记: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来、重大斗争中经得住考验,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为此,张明永向临时党支部提议组建10人党员突击队,并主动申请担任指挥员。在党员骨干带领下,大家一鼓作气、齐心协力,历时14小时,清理土石方1500方,抢出一条4米宽、2公里长的“生命通道”,转移群众3批次。
在抢险过程中,一位大婶急匆匆赶来,气喘吁吁地说道:“小伙子,我家房子被洪水冲垮了一半,老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我一个人背不动,快帮帮我吧!”张明永听后,立即赶往她家,为防止意外,还叫了2名队员一同前往,挖机操作手很快打通了通往她家的路,她家中遍地淤泥,木质家具泡水倒落,满目狼藉......在浑浊积水中,张明永他们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牢牢背起老人,小心踱步至安全地带,并转移至村委会安置点。离别时大婶激动地拥抱他们,连声说道:“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及时相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张明永和队友们用“抢险有效”“救灾有序”的实际行动为党树立起一面行走的旗帜,给身处危难关头的受灾群众吃下一粒“定心丸”,切实把为民服务的初心“写”在实处。
全神贯注解好“风雨交加”的“责任担当”题
从18岁的青春少年,到如今即将迈入不惑之年,近二十载的岁月里,无论是部队时期的军人还是现在的“应急人”,每当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张明永总会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转换的是身份角色,不变的是责任与担当。
2023年7月31日下午,张明永接到紧急驰援门头沟的命令。面对汹涌的洪流波涛,有着多次抢险经历的张明永,展现出了非凡的果敢和担当,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立即处理好分队后续工作,火速集结泰安项目工程练兵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因为他深知,抢险救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7月31日晚11时30分,张明永随第一救援梯队抵达门头沟受灾区域,主动承接G234国道K315至K342段最为艰险的抢通区域救援协调及安全工作。抢险方案定下后,张明永迅速带领班组实施,他凭借多年经验,在组织2台挖机进行道路抢通工作的同时,采取“3个1”的模式为每台挖机配备1名设备指挥员和1名安全员,先由一台挖机在原河道开辟一条排水渠,另一台挖机按照原路面方向清理,交替前进。当时路面路基早已冲毁,地下还有很多被埋没的高压线及通讯线路,如果挖机操作不当极易造成二次伤害。
“各组注意,挖机操作时一定要万分小心,这是一场硬仗,大家辛苦下,我们一定能打赢!”对讲机里传来张明永叮嘱的声音。他和队友们精力倍加集中、操作更加小心翼翼,经过一天一夜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任务,将使命担当的坚守“干”在细处。20多个小时的不眠不休,紧绷的神经,疲劳的身体,让张明永一回到休息室便倒头睡下。
抢险中,张明永他们也一直与多方救援力量并肩作战。“大家都有各自的专业优势,作为工程救援的国家专业力量,在自然灾害工程抢险中,我们安能就是当仁不让的主力担当,理应打头阵、冲在前。”张明永说。
全力以赴解好“风雨如注”中的“专业技术”题
2023年1月,张明永走马上任,担任基地基础处理专业分队分队长。履职以来,张明永围绕“专业化队伍建设”基本要求,依托泰安抽蓄二期项目开展工程练兵,从实战出发全面锤炼分队的专业技能和协同作战能力。在工作中,他还经常组织抢险救援、设备操作经验交流分享会,大家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在他的引导帮助下,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救援常用的各类技术型人才。
“设备操作手胆大心细,把施工中积攒的经验用在抢险实战中,操作得心应手,进展非常快。”张明永介绍说。他把在施工现场总结的经验运用到抢险中,并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救援经历言传身教,针对灾情区域复杂情况为安全员讲解风险重点,增强其辨识能力。无论是人员管理、设备安全,还是现场指挥、疏散群众,张明永都第一时间参与并督促检查解决问题。
在巨石排险过程中,张明永细心观察现场情况,及时与技术组沟通,紧急制定了锤击巨石边缘45度薄弱处的方法,短时间将巨石破碎排除,显著提升了道路抢通效率。经过昼夜鏖战,张明永最终指挥重型救援装备清理土石3800余方,疏通河道2公里,率先打通通往王平镇的“生命线”G234国道,为后期救灾物资输送、灾区生产生活恢复等工作提供了关键支撑。
这些也说明,集团公司近几年探索“将应急力量嵌入工程建设、用市场机制磨砺专业队伍”的思路举措,是契合实际且完全正确的。
全情投入解好“风雨兼程”中的“坚定信仰”题
时值三伏天,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地面温度一度冲破40摄氏度,即使在路面上站几分钟,也会挥汗如雨。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张明永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每天走动近2万步,即使嗓子喊哑了、手掌磨破了,脚踝红肿了,他仍然坚持不下火线,始终坚持在战斗一线。由于长时间作业,汗水浸透了全身,不少队员出现湿疹甚至皮肤溃烂的情况,每走一步都异常难受。
“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挥惺裁蠢咽强朔不了的,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面对身心俱疲甚至带伤上阵的队友们,张明永一边给他们鼓舞打气,一边连夜对任务进行反思,在管理上查找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正。从任务开始到结束,他们连续作战20天,虽然疲惫不已,但没一个人叫苦,没一个人喊累,没一个人退出。虽然军装已脱,但军人的果敢与坚毅没丢,“水电铁军”精神和敢打必胜作风在他们身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转企以来,从江西鄱阳决口封堵到河南郑州特大暴雨抢险,从京津冀抗洪抢险到青海民和逆流处置,安能人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理念,攻克一处处难关、战胜一处处险情,用坚实的臂膀托起“生命之舟”,就像张明永在集团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讲的,“应急救援是我们的职责,哪里有老百姓需要,我们就战斗到哪里,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当大队长告诉他被授予三等功的喜讯时,张明永表现得很淡定,“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该做、要做,也必定会做的事情。”
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灾难面前,张明永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敢打头阵,用责任与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座座经风挡雨的“红色堤坝”。
孙宪明,中共党员,1996年4月出生,2013年9月入伍,部队期间,他先后参与了江屏河水电站、洪屏水电站等项目建设,以及2016年江西九江抗洪抢险,被评为“先进个人”。转企后,他积极投身应急救援事业,先后参加了“7·20”河南郑州特大暴雨抢险、2021年湖北十堰鄂坪水电站排险、武汉市城市内涝排水、2022年辽宁盘锦溃口封堵、2023年京津冀地区特大暴雨灾害等抢险救援任务,参与省市级联训联演5次。2023年11月,因在京津冀抗洪抢险中表现出色,被集团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2024年5月,被应急管理部授予“个人二等功”奖励。
“隧道内水位在三四十公分左右,里面冲积垃圾多、淤泥深,对抽排水工作造成一定困难,但我们依然按时完成了任务。”回忆起河南郑州京广隧道抽排水抢险,孙宪明依旧记忆犹新。
2021年7月,河南出现历史罕见特大暴雨,眨眼间便将郑州京广路隧道完全淹没,空气中夹杂着积水的异味,弥漫在抢险现场。这是一场艰巨的战斗!
随着抢险的进行,在大功率抽排水机械连续作业中,这条总长10公里的隧道洞口也重新出现在大家眼前,但是随之而来的抽排水管堵塞也成了当时最大问题。
“开始是一些漂浮物,类似垃圾袋、枯树叶等等,这些杂物容易把抽水的管口堵。饩托枰颐窍滤謇,然后重新布管,同时我们还要防备水下的漂浮物对队员造成伤害。”孙宪明回忆道。
破开阻碍是一个过程,历经4天4夜的连续奋战,郑州市京广路隧道终于全线贯通,在这趋近于不眠不休的抢险过程中,对于孙宪明来说,隧道早日贯通通车,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2023年8月,京津冀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灾害。8月1日当晚,白沟河左堤东茨村段上游800米处出现险情,预判有可能发生溃堤,对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星夜驰援京津冀地区的武汉救援基地接到对溃口险情进行紧急处置的任务。在抢险一线,孙宪明担任起主路口调度这一重任。由于抵达现场时天色已晚,抢险队员们只能在夜色中开始作业,漆黑的环境也给调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考验。
“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照明设备还没到位,我们在调度车辆的时候往往要对现场环境反复确认,极大地影响了封堵效率,加之刚下完雨,路面松软湿滑,车辆进入抢险道路时很容易陷车进去,就需要指挥人员来回反复地在主干道上检查,同时安排振动碾对道路进行整平压实,保障道路畅通。”回忆起此次抢险行动,孙宪明感叹道。
随着救援行动的深入,照明装备也越来越完善,环境也逐渐变得明朗,天光乍现,救援行动也进入冲刺阶段,孙宪明的工作量也不断上升,鞋底越发厚重的淤泥也不断打磨着他的意志,他吹响哨声,挥舞着指挥旗,指挥车辆有序行进的同时,也一次次给自己鼓舞打气。
在经历了24小时的连续作业后,白沟河险情被成功处置,“24小时成功处置险情”成了此次救援行动的标签,孙宪明看着早已磨出了泡的脚底板以及那肿胀的脚踝,他明白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孙宪明说:“作为一名党员,要勇挑重担,敢和时间赛跑,因为我们早一秒把决口堵上,洪水就少淹一颗庄稼,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就能多一份保障。”
白沟河险情处置完成后,孙宪明跟随救援队马不停蹄地赶往天津静海区,当抵达天津市界时,永定河行洪过程仍在持续。从北到南,天津市多条河道洪水逐步过境,泄洪形势严峻,薄弱堤段、堤防可能出现渗漏、跌窝、管涌等险情。
孙宪明接到的任务是夜晚带领组员对十几公里长的堤坝进行不间断的巡堤查验和处置各种突发情况。夜晚的大堤,寂静中虫鸣与蛙叫声显得格外响亮,昏暗的环境下,孙宪明和队友只能依靠手电筒的光照来探查可能发生的险情,同时还要防范随时出现的毒蛇毒虫等生物带来的:。
“我们巡查的这段没有路灯,巡堤的时候也是走走停停,发现一处疑似险点,先做标记,然后等巡查完一圈后再进行处置。如果遇到较为严重的情况,立刻通报给处置组,最大效率进行处置。”孙宪明说道。
对于巡堤人员来说,这项任务虽然不算复杂,处置类似险情对于经验丰富的救援人员已经是驾轻就熟了,几天下来,孙宪明和队友处理的险情多达30余起,大家联手保障了大堤的安全。
北上抢险前,孙宪明的女儿有点发烧,虽然放心不下,但任务面前,他只能选择出发。
巡逻休息间隙,孙宪明拨通了家人的视频,视频画面中,妻子抱着额头贴着降温贴的女儿与他打招呼,堤坝上的信号不好,在断断续续的画面中,孙宪明与家人诉说着这几天的见闻和经历,也十分心疼还在发烧的女儿。
“每次出任务,家里人都给予我最大的支持,为了不让我在救援行动中分心,一些困难的事他们也不讲。”孙宪明说道。
征途漫漫,荣光无限!作为工程救援国家队的一员,很多人和孙宪明一样,始终保持着战斗的姿态,攻坚克难、无怨无悔。应急救援工作,既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份责任,每当号令下达,他们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力投身到救援事业中去,在一次次急难险重中,彰显着国资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张陶陶,男,汉族,山西隰县人,中共党员,1986年4月出生,2008年6月入伍,现任9761国际一局唐山分公司财务产权部部长、山西垣曲抽水蓄能项目部总工程师。他先后参建过内蒙古通辽珠日河风电、南水北调中线邢台市区段、南水北调东线北延3标段、山东乐陵80兆瓦风电、山西垣曲抽水蓄能电站等大型水利水电、新能源工程。他也参与过8·15云南云龙特大泥石流、2016年河北邢台七里河抗洪抢险、2021年7·20河南郑州特大暴雨抗洪抢险、2022年辽宁盘锦绕阳河决口封堵、2023年京津冀抗洪抢险等重大自然灾害工程救援任务,荣立三等功1次。2022年9月被集团公司表彰为“学习成才先进个人”。2022年12月被集团公司表彰为“先进工作者”。2023年11月,被集团公司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2024年5月,因在2023年京津冀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被应急管理部给予“二等功”表彰。
2023年7月底,京津冀地区遭遇了罕见的暴雨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当暴雨如注、洪水肆虐时,张陶陶挺身而出,不畏艰险、勇敢逆行,始终奋战在抗洪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同志们,出发……”个子不高、外表儒雅憨厚但性格刚毅的张陶陶作着紧急动员,声音洪亮,表现出军人的成熟和稳重,干脆利落,显示着军人的坚毅和果敢。“保证完成任务,决不辜负灾区人民的期望和重托!”21名抢险队员响亮、庄重的高亢誓言响彻云霄。
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张陶陶展现出了非凡的担当和勇气,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连夜组织项目部救援人员,冒着倾盆大雨,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他深知,防汛救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抵达北京房山后,眼前的景象让张陶陶心情沉重。农田被淹没,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桥梁断裂,南水北调工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面对湍急的洪水和不断上涨的水位,他没有丝毫退缩,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作为技术组成员,他在一线负责协调指挥装备,回转平台修筑、丁字坝填筑,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位,展示了高超的专业素养和指挥能力。
此后的半个多月里,他先后转战北京房山、河北涿州、霸州、安次等地,一直冲锋在最危急最危难的时刻。大家都说:“在救援一线,总能看到陶陶的身影,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从来不怕危险。”他却说:“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8月2日凌晨1时,已经连续奋战两天一夜的张陶陶,根据指令,连夜前往河北涿州白沟河执行溃口封堵任务。救援现场大堤掏空断面大,围堰已经溃口,灾情重,时间紧,救援急。
作为最早到达白沟河东茨村段左堤溃口现场的技术人员,张陶陶马不停蹄地对接地方指挥部、查勘现场、绘制现场救援图、制定抢险救援方案、协调设备人员到位,指挥设备进场抢修道路、组织实测关键数据……
“陶陶总是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在抢险救援期间,他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盯守在一线,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在他的感染下,整个救援队伍士气高昂,团结一致。最终,9761国际提前3小时完成白沟河围堰溃口封堵任务。
“这块堤防需要加固”“这里水位上来了,得密切关注”,结束涿州救援任务后,张陶陶立即前往河北廊坊霸州市进行业务指导,与地方防指人员共同巡堤排险,累计对中亭河大堤巡查60余公里,对8处隐患处置进行指导,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防指人员连声称赞:“多亏有张总工来帮忙,我们心里踏实了,放心了”。
作为常年奋战在工程施工、抢险救援一线的张陶陶,理论扎实、经验丰富,无论是北京房山“丁字坝进占挑流”的方案、还是河北涿州“道路抢通、主堤防护、围堰进占、溃口封堵”的战法,都有他的一份心血在。
在廊坊市安次区永定河大桥北围埝大堤长达80米溃口封堵任务现。貌怀檠痰乃,却蹲在岸边一根接一根,对着河水默默沉思;已经连续奋战3个夜晚,马上就要看到合龙曙光的时候的他,看着对面不断坍塌的堤头,内心五味杂陈。
“不能再这样堵了,对面堤防是刚建成还没加固的新堤,撑不住水流的冲刷,我们必须立即转变方案。”张陶陶向现场指挥部汇报道。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他和技术组紧急制定出了“筑台通路、单戗进占、扒口分流、转接护头、加高固脚、防渗闭气”的方案,顺利完成溃口合龙,打赢了堤防保卫战。
“抢险救援,不带上陶陶,就好像打仗不带参谋”,张陶陶专业的技术能力,过硬的作风,得到了唐山分公司的一致认可和赞扬。
“大家要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在河北文安,面对本次抢险的第三个溃口,全体抢险队员都已身心俱疲,张陶陶一边给大家鼓舞士气,一边连夜查勘现场、制定方案。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针对道路狭窄、洪水浸泡安全隐患大的实际情况,他与技术人员提出重型车辆运料至堆存。嵝统盗驹俗锪辖蟹舛碌姆桨福淮笥昀戳偾,他果断协调塑料布对1.5公里道路进行覆盖,极大降低雨水浸泡道路的影响,降雨过后仅2小时完成道路保通。8月14日中午,溃口成功合龙,“我们胜利了”。
转企以来,从河南郑州到辽宁盘锦,再到京津冀,安能人一仗接着一仗打,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就像张陶陶在天津市应急管理大讲堂上说的,“我们是一支有责任有担当的队伍,时刻准备着,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战斗”。
当得知被授予二等功时,张陶陶说道,“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应该做的事情,抗洪救灾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荣誉应该属于每一个奋战在抗洪一线的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展现了新时代安能人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他是抗洪救灾战场上的一面旗帜,是勇敢坚毅的逆行者。
张双涛,中共党员,1985年12月出生,2003年12月入伍,现为9761国际一局唐山救援基地四级职工。2021年被雄安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表彰为先进个人,2022年被唐山分公司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11月,张双涛因在京津冀抗洪抢险中表现出色,被集团公司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戎装虽解,初心不改。在急难险阻的任务中,能随处可见张双涛的身影。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他总是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战斗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线,尽显“水电铁军”的铁骨担当。
2021年7月,雄安新区白沟引河右堤平王闸施工围堰背水坡发生渗水,随时可能出现漫坝溃堤险情。张双涛同队友们不顾暴晒高温,齐心协力,全力抢时争速,搬运沙袋、铺设土工膜,驾驶挖掘机在大堤上连续奋战数十个小时,圆满完成围堰加高培厚任务。2022年8月,辽宁绕阳河盘锦段一处堤坝发生溃口,河水倒灌,形势十分危急。在家休假的张双涛主动请战,连夜踏上救援行程。到达盘锦后,他不顾旅途疲惫,第一时间受领任务,经过近100小时的奋战,圆满完成绕阳河盘锦段溃口堤坝处置任务。
“看我的、跟我来!”这是张双涛的口头禅,无论辛苦还是危险,他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张双涛有着二十年兵龄,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老党员。京津冀抗洪抢险中,张双涛跟随大部队前往雄安新区处置内涝险情,扛水带、调整吸水位置,清除吸水口杂物、修理抽水设备,他都抢着干,他说:“设备我熟,当然得我来。”
京津冀抢险的半个月里,张双涛随队连续转战北京房山、保定涿州、廊坊安次、文安等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每一次都积极主动到灾情最严重、抢险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参加完成溃口封堵、堤防加固、巡堤备勤等多种类抢险救援任务,承担堤坝道路抢通、修建会车平台、堤防加固、防渗闭气、道路指挥等工作,不言苦和累,只为万家安。
20米、10米、5米……在河北安次永定河围埝溃口处置任务现。孀欧舛陆共欢霞涌,决口的宽度也在不断缩。嬷吹娜词撬髁魉偻蝗患蛹,堤头一边进占,对岸堤头却在不断坍塌,现场封堵压力瞬间加剧。
现场指挥技术组紧急制定了“扒口分流、转接护头”的战法,在湍急的水流中修筑一个转接平台,用挖掘机把石料转运到对岸堤头进行裹头加固后,再进行封堵进占。面对越来越湍急的水流,在场的操作手心里都没了底,但封堵溃口已刻不容缓,必须争分夺秒。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让我来!”有着10多年挖掘机操作经验的张双涛向现场指挥员主动请战。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是残忍的,当真正驾驶挖机到达堤头溃口处时,操作手张双涛心里也在不断打鼓,他明白,操作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一铲、两铲、三铲……张双涛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手柄,一铲接一铲倒运着石料。最终,经过1个小时的战斗,对岸堤头成功加固,为溃口最终封堵打下坚实基础。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张双涛把应急救援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涯7洞纷饔梅⒒拥椒姥淳仍值谝幌,用自身行动诠释着“水电兵”的坚毅和信仰,诠释着“安能人”的使命与担当。
孙宪明,中共党员,1996年4月出生,2013年9月入伍,期间参与了江坪河水电站和洪屏水电站等项目建设,以及2016年江西九江抗洪抢险。随部队转企后,积极投身于应急救援事业,先后参加了“7·20”河南郑州特大暴雨抢险、2021年湖北十堰鄂坪水电站排险、武汉市城市内涝排水、2022年辽宁盘锦溃口封堵和2023年京津冀地区特大暴雨灾害等抢险救灾任务。2023年11月,孙宪明因在京津冀抗洪抢险中表现出色,被集团公司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2023年7月底,京津冀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灾害。8月1日22时,白沟河左堤东茨村段上游800米处出现险情,一旦溃堤决口,将对周边地区造成威胁。险情发生后,9761国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派专业救援力量火速投入抢险战斗。
武汉救援基地抵达现场后,救援队员接到了对溃口险情进行紧急处置的任务。孙宪明也参加了这次战斗,他担任主路口调度任务。现场照明设备不足,加上湿滑松软的道路,调度员的压力倍增,孙宪明明白,出了安全问题,调度员要负主要责任。
“开始的时候,现场的照明设备还没到位,调度车辆往往要对现场环境反复确认,极大地影响了封堵效率。加之刚下完雨,路面湿滑松软,车辆很容易车轮陷进去。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来回反复地在主干道上检查,同时安排振动碾对道路进行整平压实,保障道路畅通。”回忆起此次抢险行动,孙宪明感叹道。
随着救援行动的深入,环境也变得更加明朗。夜幕逐渐散去,破晓之际,救援行动进入了冲刺阶段。孙宪明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他眼神坚毅、手中挥舞指挥旗,指挥来往车辆不断向溃口处进发,为了尽快堵住溃口。
在经历了24小时的连续作业后,白沟河险情被成功处置,“24小时成功处置险情”成了此次救援行动的一个标签。孙宪明看着早已磨出了泡的脚底板以及那肿胀的脚踝,他明白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孙宪明说:“要敢和时间赛跑,因为我们早一秒把决口堵上,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能多一份保障。”
白沟河险情解除后,孙宪明稍作休息,随即与救援队员马不停蹄地赶往天津静海区。从北到南,天津市大清河、子牙河等多条面临洪水过境,泄洪形势异常严峻。一些薄弱堤防可能出现渗漏、跌窝、管涌等险情,需要紧急处理。
孙宪明接到任务,要求在夜晚带领救援队员对长达十几公里的堤坝进行不间断巡查,处置突发情况。夜晚的大堤十分寂静,虫鸣和蛙叫声异常响亮。在昏暗的环境中,孙宪明与救援队员依靠手电筒探查可能发生的险情,与此同时,他们还要警惕可能出现的毒蛇、毒虫等。“我们巡查的这段大堤没有路灯,因此我们需要走近河边,来判断是否存在险情,发现一处后,随即做好标记,联络队友快速进行处置。" 孙宪明说道。
对于孙宪明来说,这次任务不算复杂,处置这些险情对于他这个经验丰富老队员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参加巡堤以来,孙宪明成功处置险情30余起,圆满完成任务。
孙宪明从武汉出发前,女儿有点发烧,但为了任务,他不得不把照顾女儿的事完全交给妻子。在抢险期间,孙宪明心里惦记着生病的女儿,但他只能在休息的间隙发个视频问候一声。视频的另一头,孙宪明的妻子抱着额头贴着降温贴的女儿与他打招呼。由于堤坝上的信号不稳,画面时断时续,妻子讲述着女儿的近况,孙宪明的心里有些许不是滋味,但说起这几天的抢险见闻和经历。妻子没有任何抱怨,只叮嘱他照顾好身体。
作为一名“水电兵”,孙宪明传承和发扬着“水电铁军”精神,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的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每一次任务抢险面前,他勇打头阵,奋勇向前。他说,走上救援战。鸵裾绞恳谎宸嫦蚯埃
杨尚伟,9761国际三局重庆公司救援基地综合救援队副队长。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勤勉务实,一专多能,擅长抢险救灾及装备维修工作,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老杨”,先后参加过2007年四川达州宣汉天然气抢险、2008年“5·12”汶川地震抢险、2013年“4·20”四川雅安地震抢险、2021年“7·20”河南郑州特大暴雨抢险和2023年京津冀地区特大暴雨灾害等抢险救灾任务。多次获得“修理能手”、优秀士兵、优秀士官等荣誉称号,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2023年11月,杨尚伟因京津冀抗洪抢险中表现优异,被集团公司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下梢”之险 身先士卒
2023年7月底,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恿饔蚍⑸1963年以来最大洪水,五大水系2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6条河流超保、8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而:恿饔虬俜种75的洪水要从天津下泄入海。“儿滴呦”正在修理装备的杨尚伟一激动,山东方言脱口而出。“你们看这几天的水,太大了,咱们估计要来大活了。最近大家先暂停休假,把所有的装备检查一遍,做好出动准备。”杨尚伟和队员们讲道。关于京津冀地区防汛抢险的新闻动态,他时刻关注着。
8月1日晚9时,“嘟嘟嘟”紧急集合哨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老孙,装备准备好了吗”,“谭总,保障物资你这边一定要准备好”,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杨尚伟紧急联系设备供应商,确保行动、装备两不误,这是他二十年来的应急经验。仅用了6个小时,便在京津冀地区联系了13家供应商,提前准备救援设备68台(套)。
次日凌晨3时,联络员沟通和键盘敲击的声音环绕耳边。“现场人员编组要注意工种间配合,装备分组要结合人员编组情况,第二梯队到哪里了,老孙再增加几台装备...”嘴上停不下来的杨尚伟手上也没停下来,巡堤方案、巡堤抢险技术手册、堤防抢险技术知识、人员编组、装备分组等现场技术安全手册共2类7册通过微信群发给了每名队员,为队员们巡堤排险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抵达现场后,正值大清河防洪的关键时期。水文信息是防汛工作的关键,但上游水文测量站少、水文信息量少。杨尚伟迅速对接水务部门,进行长达4个多小时的电话沟通,终于摸清了上下游汛情,同时梳理出水情信息26条,并立即向前指报告,为科学决策的防洪及时准确的提供了一手资料。
巡堤排险 日夜鏖战
现场的杨尚伟不仅承担巡堤任务,更是数据整理、信息核对的资深老手。为了保障现场信息的统一性和及时性,杨尚伟每隔2个小时便对各点位传来的最新情况进行收集、甄别、研判、汇总,因此他每天要与8个点位的负责人进行同步对接,及时了解各点位之间的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在每天的7点、12点、19点、24点4个时间点汇总上报水情、堤防巡查等动态。在防汛抗洪期间,杨尚伟撰写《大清河防汛工作日报》11期、《大清河防汛工作情况》44份,为指挥部分析研判灾情提供了有力依据。
在一线杨尚伟随身携带两样东西,一是作战部署图,二是工作手册,这是他的“宝贝”,水位、点位、巡堤路线、处置情况等都可以在本子上找到,70多页纸清晰记录了每一天的防汛工作。
按照联指要求,每隔30分钟就要巡堤、巡桥一次。可是,杨尚伟只要一踏上大堤,脚步就没停下来过。大清河南分洪口门到独流减河共有8组前置技术力量巡查堤坝,杨尚伟每天都要去各组位置巡查,15公里长的堤坝,每天都要走几个来回。
“老杨,8至9组间背河坡脚发现一股一拳宽的水流”,“我就在附近,马上赶过去。”杨尚伟回答道。想到大清河水位正在上涨,杨尚伟的心不由自主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快,立即采取围井法处置”,“建昆、少文,拿铁锹把地面杂物和软泥清走”,“壮壮、江南,你们快去搬运土袋错缝围成井状。”布置完任务后,杨尚伟便扭头去搬运起土袋。整个处置过程中,40斤的土袋杨尚伟和队员们搬运了100多袋,用来封堵渗漏点。
8月9日凌晨,大清河行洪流量即将达到峰值,杨尚伟更是心急如焚,本该轮休的他又穿上救援服走上堤坝。“各组打起精神,今晚是场硬仗,大家辛苦一下,胜利了请大家吃大餐。”对讲机里传来杨尚伟鼓舞大家的声音。堤坝下方紧挨着的民房,有几间是临时休息室,在这里从来没有看到过杨尚伟的身影,“太累了就直接躺在大堤上躺一会,以便马上投入战斗。”杨尚伟说道,说着便起身打着手电开始巡查。这一晚,洪峰顺利过境,杨尚伟也彻夜未眠。
恪尽职守 敢打必胜
2023年入汛以来,重庆多地持续暴雨,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杨尚伟结合多年的防汛救灾经验,根据重庆市汛期实际情况,组织队伍保持24小时战备状态,隔周组织1次战备拉动演练,确保一有险情能快速出动,快速处置。
2023年7月21日,受强降雨影响,重庆千厮门隧道出现严重的内涝险情。作为领队的杨尚伟刚到现场就深感此次抢险任务的艰巨——初步目测积水起码有两万多立方米,而受隧道积水和暴雨影响,现场附近的交通堵塞十分严重,非常不利于大型设备展开作业。
从早上的9点到晚上11点,杨尚伟和队员们几乎每一刻都在与时间赛跑。速度太慢,协调远程排涝机器人和远程排涝供水车支援;距离太远,挽起裤腿跳进积水铺设水管;高度不够,寻找高空式龙吸水的极限作业角度,最终,他和队员们以“车轮战”的战法啃下了千厮门隧道这块“硬骨头”,近15个小时的鏖战,他们累计铺设水管600米、抽排水19530方,为千厮门隧道的及时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务实笃行,鞠躬尽瘁。没有豪迈的语言,杨尚伟用奉献阐释初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用行动演绎忠诚。二十年如一日,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哪里有危险他就战斗在哪里,用青春和汗水、奉献与担当,践行着“橄榄绿”到“救援红”的初心使命,书写着绚烂多彩的人生篇章。
看着滂沱的暴雨,杨尚伟明白当务之急就是必须为垂直式大功率排水车腾出一个最佳的抽排位置。他当机立断指挥队员们兵分两路,一路以最快速度寻找隧道周围的排水井,并根据现场研判预留抽排位置铺设水带;一路做好警戒标示,同时对隧道进行全方位侦查,寻找适合展开设备的位置。
恪尽职守 敢打必胜
张明永,1987年出生,山东昌邑人,2005年12月参加工作,2012年12月入党,现为9761国际二局常州分公司抢险救援大队基础处理专业分队分队长。2020年7月荣获局公司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3年11月, 张明永因京津冀抗洪抢险表现优异,被授予“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自7月29日开始,京津冀遭遇强降雨,北京市门头沟区局部降雨量达每小时500毫升。连续的强降雨冲击,造成山体滑坡,导致北京市门头沟区多处道路损毁堵塞、房屋倒塌、多处交通瘫痪,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形势异常严峻。
常州分公司接到上级指令后火速集结人员装备,千里支援北京遂行抢险救援任务。根据通知要求,一直承担基础处理专业分队管理职责的张明永迅速完成分队后续工作,主动请缨,赶赴北京市门头沟区参与道路抢通任务。在历时20天的抢险救援工作中,张明永始终心系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畏艰难,克服恶劣天气和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团结协作,科学处置险情,高效保障道路畅通,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铁心向党的忠诚品格,让他坚定听党指挥
“我们水电部队历史上无论体制编制、部队番号怎样调整变化,都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决做到听党指挥。”从2005年入伍那天起,张明永就牢牢记住了指导员的这句话。
作为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常州基地的一员,今年汛期从新闻中得知华北地区出现“罕见”“极端”强降雨时,张明永便时刻关注着最新动态,一心系着灾区群众安危,并做好随时出动遂行任务的准备。7月31日下午,张明永接到要去门头沟紧急救援的任务。这位经验丰富的抢险队员,一点都不慌张,头脑清晰冷静,因为他清楚抗洪抢险需要啥。无论是快速准备物资,还是紧急召集人员,他都做得有条不紊、次序分明。 到达抢险区域后,张明永带领救援突击队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抢险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集团党委的指挥调度,主动担当、不畏困难、连续作战、科学行动,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抢险任务,确保了交通运输“生命线”的畅通。 “我们仍然是一支坚决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非现役专业队伍!”张明永坚信道。 铁肩担当的为民情怀,让他始终心系群众 8月2日到达门头沟王平镇任务区域后,映入张明永眼帘的是大量被冲毁的房屋、道路、桥梁,一辆辆浸泡在水中的汽车……山洪持续引发垮塌、滑坡,不但冲毁了老百姓的家园,也把水电、通讯、食物供给路线等全部截断。此时的张明永心急如焚,但是潭王路断桥与G234国道交接处被泥石流冲毁,要前往王平镇救援,必须先抢通这一路段。 张明永和战友们都憋了一口气: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抢通道路,尽快解救被困群众,为王平镇应急物资运输提供支撑。为此,张明永主动向临时党支部提议组建10人党员突击队,由他担任指挥员。大家一鼓作气、齐心协力,历时14小时清理土石方1500方,抢出一条4米宽、2公里长的“生命通道”,转移群众3批次。 在抢险过程中,一位大婶急匆匆赶来,边跑边说:“小伙子,我家房子被洪水冲垮了一半,老父亲行动不便,我一个人背不动,快帮帮我吧!”张明永听后,迅速赶往她家,为防止意外,还叫了2名队员一同前往,挖机操作手很快打通了去往她家的路,她家中满地污泥,被洪水冲倒的家具一片狼藉……张明永他们小心翼翼地背起老人,迅速撤离危房,送到村委会安置点,离别时大婶抱着他们,激动地连声说道:“谢谢你们,如果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张明永说:“应急救援就是我们的职责,哪里群众有需要,我们就得去哪儿,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铁胆攻坚的必胜信念,让他做到敢打敢冲 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成拳。抢险中,张明永一直与多方救援力量并肩战斗。“大家都有各自的专业优势,作为工程救援的国家专业力量,在自然灾害工程抢险中,我们安能就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理应打头阵、冲在前。”张明永说道。 8月3日,在抢通G234国道任务过程中,抢险方案定下后,临时党支部决定由张明永带领班组实施。张明永凭借多年经验,在组织2台挖机进行道路抢通工作的同时,采取“3个1”的模式为每台挖机配备1名设备指挥员和1名安全员,先由一台挖机在原河道开辟一条排水渠,另一台挖机按照原路面方向清理,交替前进。当时路面路基早已冲毁,地下还有很多被埋没的高压线及通讯线路,如果挖机操作不当极易造成二次伤害。“我们小心翼翼,始终保持高度专注,生怕过程中出现意外,连续奋战了一天一夜,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张明永回忆道。 在巨石排险过程中,张明永细心观察现场情况,及时与操作手沟通,最终采用锤击巨石边缘45度薄弱处的方法,短时间将巨石破碎排除,极大提升了道路抢通效率。经过多日昼夜鏖战,张明永最终指挥重型救援装备清理土石3800余方,疏通河道2公里,率先打通通往王平镇的“生命线”G234国道,为后期救灾物资输送、灾区生产生活恢复等工作提供了关键支撑。 抢险队员们不畏艰险的勇气、攻坚克难的信念,当地政府细致周到的保障,群众给我们竖起的大拇指……点点滴滴都让张明永记忆犹新、感动万分。 “虽然过程很艰辛,但大家都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张明永说道。 铁骨奋斗的坚实作风,让他能够奋勇向前 三伏天,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地面温度一度冲破40摄氏度,即使不走动在路面上站几分钟,也会挥汗如雨。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张明永他们每天走动近2万步,由于长时间作业,汗水浸透了全身,不少队员出现湿疹甚至皮肤溃烂的情况,每走一步都异常难受。 “一想起来我们军转央企承担的社会责任,想起应急救援国家队的使命,还有那‘若有战、召必回’的豪迈誓言,都觉得这些困难都不算啥,浑身都是劲儿。”张明永对队友们这么说。从任务开始到结束,他们一直连续作战,虽然疲惫不堪,但没一个人喊累,没一个人退出。虽然已经脱下了军装,但铁军精神和扎实作风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在抢险过程中,张明永每天都会根据抢险进展对任务进行反思,在管理上查找不足之处并及时修正。同时,他把在施工现场总结的经验运用到抢险中,加强安全风险辨识,从人员管理、设备安全、现场指挥、疏散群众中都能第一时间参与并督促检查解决问题。这些也表明,集团公司这些年探索“将应急力量嵌入工程项目、用市场机制磨砺专业队伍”的思路举措,是符合实际且完全正确的。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河北考察灾后重建工作,亲切看望慰问包括安能在内的救援队伍代表,张明永和队友们一起观看了新闻,由衷地感到自豪。“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充分肯定,这是转隶以来最高兴的事情!”张明永难掩兴奋之情。 退伍不褪本色,转制不变初心。张明永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敢打头阵,攻克一处处难关、战胜一处处险情,用坚实的臂膀托起“生命之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铁心向党、铁肩担当、铁胆攻坚、铁骨奋斗”的水电铁军精神。
钟守燕,江西赣州人,1994年9月出生,2012年12月入伍,现任9761国际二局南昌救援基地应急救援分队代理分队长。先后参加四川芦山、云南鲁甸、四川九寨抗震救灾,四川茂县山体滑坡救援、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排险、江西鄱阳湖决口封堵、北京市门头沟区道路抢通等20余次抢险救援任务,多次被表彰优秀士兵、优秀士官、优秀员工和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12月,钟守燕因在京津冀抗洪抢险中表现优异,被集团公司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不忘初心的“应急人”
“退伍不褪色、转企不改心”,这是钟守燕经常挂在嘴边的座右铭。2018年8月30日,钟守燕随部队集体转业,进入9761国际二局南昌救援基地,成为一名专业应急救援队员。
“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遂行任务,他始终做到站排头、打头阵。”这是队友们对钟守燕的评价。2019年9月27日,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在9761国际挂牌成立。近年来先后配发了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侦测船、侦察无人机、动力舟桥等高精尖装备,新装备不免带来了新知识和新技能门类,钟守燕主要负责侦察无人机的使用维护,统筹整个救援分队的装备技能学习工作。面对新装备,钟守燕既新奇也茫然,汛期临近,抢险救援形势异常严峻,他就从基本原理开始学习,晚上学习装备理论知识,白天把装备拉到训练场一遍遍训练测试,不懂的问题经常电话向厂家的技术专家请教,经过一个月的废寝忘食,钟守燕不仅学会了装备的使用,还研究出新装备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运用到抢险救援行动,做到人装结合,高效救援。2021年河南特大洪涝灾害发生,新装配的动力舟桥在被困人员营救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持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新配发的高精尖装备钟守燕几乎做到了全部会使用。不忘初心的坚守是他一次次超越自己,成长为应急救援行家里手的秘诀。
2022年12月,钟守燕走马上任,成为基地应急救援分队代理分队长。作为分队临时负责人,他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紧扣基地建设,认真履行职责,尤其是在2023年抢险、演习、培训等任务多的情况下,能够精细人员分组,一有情况能拉得出、打得赢,带领全队各司其职,出色完成了10余起演练任务和4次救援任务。在救援行动中,钟守燕从来都是敢打敢拼、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铁心向党、铁肩担当、铁胆攻坚、铁骨奋斗”的四铁精神,成为公司奋勇争先,敢打头阵的模范代表。在工作中,他还经常把自己多次的抢险实战经验和设备操作经验同大家分享,让同事在工作中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在他的帮助带领下,南昌基地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救援队员,为基地储备了一大批优秀救援人才。
抢险救援的“急先锋”
带着军人的勇敢与坚毅,每当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钟守燕总会迎难而上,挺身而出。2023年7月29日至31日,北京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影响,遭遇灾害性特大暴雨天气,导致北京多地发生内涝、洪水、山洪泥石流等险情,其中门头沟区多处道路损坏、房屋倒塌,G234国道由于道路塌方受阻,部分路段交通瘫痪,停水停电,山区的道路一度处于中断状态。险情就是命令,钟守燕带领由救援分队5名队员组成先遣勘查小分队,于8月1日晚从南昌出发,连夜驰援北京。
到达任务地域后,钟守燕带领队员携带无人机、RTK、GPS等装备,徒步20多公里穿越门头沟区G234国道潭王路主干线,进行道路塌方点现场勘查。在勘查前进的路上每隔200米就有一处塌方,为了尽快抢通生命通道、恢复通车,他带领队员们沿途翻越塌方碎石,穿越护栏、防护网,每发现一处塌方点,他都及时将塌方点、塌方量、标段等数据与前方抢修作业队员进行对接,为道路抢通抢修提前做足准备。钟守燕作为无人机操作手,操作无人机在潭柘寺镇、国道G234潭王路、王平镇等多个抢险作业面腾空而起,实时记录和清晰传回险情现。老站仍富硬渴凳┚霾吆驼瓜侄釉鼻老战唐鸬焦丶饔,为下步成功打通生命通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门头沟国道G234潭王段山区道路地形情况复杂,路基掏空、塌方体边坡不稳定,急需技术力量支援。钟守燕顾不上休整,又带领队员们赶赴国道G234潭王段山区道路塌方点,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地质雷达、全站仪等高精尖装备对塌方体边坡进行监测,为防范山体二次塌方提供数据支撑,确保了现场救援工作安全有序进行。最终,经过现场全体指战员昼夜鏖战,于8月4日率先打通21个关键“堵点”,抢通道路27公里,为王平镇人员转移、物资运输、通信复联提供了关键支撑。
百姓平安的“守护者”
2023年3月22日18时许,在江西省高安市大城镇大古脑路与国道G320沪瑞线交叉口发生了惊险的一幕。车辆飞驰的十字路口一个3岁小男孩跌跌撞撞地出现在斑马线中间,小男孩经过短暂犹豫竟然打算横穿国道。此时车辆众多,情况危急千钧一发之际,钟守燕飞奔下车向小男孩冲去,一把将其护住并送至安全区域,最终钟守燕将小男孩安全地交到其妈妈手中。
“我们刚完成一起救援任务,正开车返回基地。雨天光线不好,小男孩在国道上很难被注意到,而且左右两边大小车辆特别多,情况非常危险,我第一反应就是下车救人。”面对记者的询问,钟守燕回忆道。
行车记录仪显示:钟守燕下车后,立即向小男孩奔去,边跑边用手势提醒车辆避让。几秒钟后,他一把将小男孩抱起。就在他成功救下男孩的那一刻,一辆白色面包车从他们身旁呼啸而过。
从下车到救人,钟守燕只花了8秒,正是这短短的8秒,成功挽救了一条幼小的生命。
这一段“8秒”救人的视频被央视新闻、应急管理部微博等多个主流媒体转发。对于在车流中飞奔救人受到夸赞钟守燕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讲道:“遇到这种情况,根本来不及多想。”
从军人到现在的“应急人”,十年只干一件事,做人民的守护者,国家的保卫者。从钟守燕的成长经历可以窥见这一切,钟守燕出生在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赣州,从小受红色故事熏陶,十分崇拜军人,便种下了继承先烈遗志,参军入伍的想法。到达参军年限十八岁,便义无反顾地参军报国,在部队期间,钟守燕刻苦训练,奋勇争先,多次获得表彰奖励。
从部队转隶到企业五年多来,钟守燕依然保留了部队时期的良好作风,晚上睡觉总会把救援服放在自己的床头,柜子里应急装具包换洗衣物手电筒等应急物资一应俱全,手机总是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为的就是遇到突发任务能最快速度响应、迅速出动。钟守燕经常对分队队员说:“应急救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做就做应急救援的急先锋,救援行动中的尖刀队员。”
无论是作为一名军人,还是转企后的公司员工,钟守燕始终脚踏实地、勤勤恳恳,长期扎根基层、奋战一线,用实干实绩续写着水电铁军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
7月29日,北京一再升级暴雨预警信号,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裹挟着暴风雨直逼京津冀;7月30日,国家防总针对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狂风暴雨随即席卷而来,极端天气接连在京津冀、东北地区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
集结出发
9761国际一局南宁分公司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集团、工程局党委决策部署,迅速从鹤壁救援基地抽调救援骨干力量25人,携带动力舟桥、砂石自动装载机、打桩船等救援设备9台(套),星夜驰援,从鹤壁市淇滨区以摩托化行军方式到达天津市静海区,全力支援京津冀抗洪抢险工作,主要担负东淀滞洪区巡堤查险、指导当地政府和救援队伍处置管涌、渗水、跌窝等险情任务。
11月20日,南宁分公司因在京津冀抗洪抢险中表现优异,被集团公司授予“抗洪抢险先进集体”。
星夜驰援,快速机动显担当
7月底,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华北地区大雨滂沱,:恿饔蚍⑸1963年以来最大洪水,而:恿饔蛩姆种暮樗犹旖蛳滦谷牒。作为天津迎击大清河洪水的第一关——静海区台头镇,处于东淀蓄滞洪区内,防汛任务艰巨。
这是一场硬仗。随着下泄洪水流量不断增加,天津大清河台头段的堤坝围埝面临管涌、渗漏的风险。在堤防一线,救援人员每3人分为一组,24小时3班不间断轮流值守,查看是否有崩塌、泄漏险情,同时还兼顾着对当地的巡护人员进行专业指导。
“一旦出现渗漏通道,就有可能发生决口甚至导致堤防和大坝坍塌。只有通过早发现,早处置,险情才能得到控制,否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会受到极大威胁,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救援队员毛西鑫讲道。半夜,毛西鑫用手揉了揉因熬夜而干涩泛红的双眼,沉默地望着奔腾的洪水。
装备前置
“九河下梢天津卫”。:痈闪鞒ざ人淙唤鲇70余公里,但作为:铀档奈层,像扇柄一样承载着上游来水,经天津城区东流入海,洪水能否顺利入海,这最后一关牵动着所有人的心。8月8日晚,有一处前期处置过的管涌点位再次出现渗水,南宁分公司救援队员陈诚带领小组成员紧急赶往现场进行加强处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紧急处置,此处管涌威胁被排除。
夜间巡堤
根据水文预测,8月9日凌晨1时至6时,洪峰过境大清河台头段时,水位将达到6米。不断上涨的水位让堤坝围埝承受巨大压力。“在抗洪抢险工作中,堤防是最前线,也是生命线。洪水前进的速度非常快,刚刚还在几公里外,没一会儿就会逼近大堤,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救援队员张文斌说。
一线攻坚,堤坝守护筑忠诚
8月9日6时,大清河上游新盖房分洪道下泄流量达900立方米每秒,大清河台头段水位首次达到6米,大清河水位和下泄流量均达到本次行洪的峰值。在全体参战救援人员的昼夜坚守下,南北的堤坝围埝都顺利抵御住了洪水的侵袭。
然而,11日晚至12日有强降雨,在雨天和夜晚的双重不利因素下,堤防加固、作业面打通能否顺利推进?被洪水长时间浸泡的堤坝能否经受住降雨冲刷?巡堤查险中如何明确区分雨水和渗水?
日常巡堤工作
这是一场攻坚战。夜幕降临,夜晚的大清河岸仍灯火通明,险情处置的信息一个接着一个。王鹏从短暂的小憩中惊醒,看到队员们集结往坝上跑去,他赶紧跟上,一处地方抢险人员处置的管涌围井中依然有水渗出,基地救援队员紧急赶往现场进行加强处理。王鹏心里着急,手脚也不自觉加快,铁锹刮着砂石蹭着地面发出“刺啦”的刺耳响声,前面催促沙袋的声音也越来越近。
“这边管涌已经处理完毕。”
“联系一下巡逻组,是否有新的管涌出现。”
管涌处置
又是一个不眠夜。在前方指挥部紧急调度下,各方救援力量密切配合,固堤巡堤、管理现场、处置险情、拓展作业面。那一晚,大堤上宛如白昼,渠堤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在雨水泥泞中,救援队员们如同精卫填海般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连续奋战5个昼夜,基地人员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风险隐患。在这次堤坝守卫战中,基地累计出动45人次对堤坝进行巡堤查险,共发现、处置和指导当地政府和救援队伍处置跌窝、渗水、管涌等险情10余起。
不忘初心,谱写救援新篇章
近年来,南宁分公司圆满完成2019年“7·23”水城特大山体滑坡抢险、2020年“7·08”松桃山体滑坡抢险、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抢险、2022年广东英德、清远抽排水抢险以及“应急使命·2023”国家级综合实战演练等重大抢险救援演训任务。
党旗下宣誓
公司下辖南宁、鹤壁两大救援基地,自转企以来,不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建设目标,在集团“一基两翼三新”的战略目标指引下,立志建成集指挥、仓储、培训、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应对“多灾种”“大应急”、实现多方协同救援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综合基地。为保证队伍的实战化,南宁分公司应急救援事业部出台工程练兵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以基地救援大队作为练兵主体,采用基地与项目部签订练兵合同的模式,利用工程项目,培养锻炼分队指挥员和救援常用、特种装备操作手等各类技术型人才。其中,南宁救援基地还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承办“中国—东盟应急防灾减灾高峰论坛”、开展“国企开放日”、参展东盟博览会等机会,加强应急市场的拓展。
东盟十国嘉宾参观南宁基地
下一步,南宁分公司将强化责任意识,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参与抢险救援任务,打造一支“人员精干、技术过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工程救援国家队,瞄准“全灾种、大应急”使命任务,努力在新挑战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7月下旬以来,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等多因素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多地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区域内8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部分地区内涝、泥石流、漫堤等灾情严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形势异常严峻。9761国际一局合肥分公司(安徽省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基地)闻“汛”而动,紧急调配救援力量驰援京津冀地区,不畏艰险、连续作战,圆满完成了各项抗洪救灾任务。
安徽省救援基地
11月20日,9761国际一局合肥分公司因在京津冀抗洪抢险中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被集团总部表彰为“京津冀抗洪抢险先进集体”。
枕戈待旦,星夜驰援
“对讲机充好电了吗?开进路上就得用!”
“流速仪、照明灯、激光扫描仪、地质雷达、无人机都准备好了吗?”
“还有驾驶员,看看你车辆配套维修的东西,三脚架、扳子带了吗?”
星夜驰援
8月1日晚,安徽救援基地原本平静的夜晚顿时喧闹起来,接到集结命令后,基地第一时间抽组抢险队员43名、组成3个小组,携带各类救援装备16台(套),连夜奔赴河北。
不畏艰难 迅速出击
8月2日,受连日强降雨和上游河道行洪等因素影响,白沟河一处围堰局部出现漫堤险情。合肥分公司救援队员在迅速完成了安营驻扎、调度通信测试、装备器材清点等工作后,稍作休整便立即抽组工程、测量、推挖装运、特种装备操作骨干,携大功率排水车、机械化桥、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装备投入到抗洪抢险战斗,承担道路抢通、堤坝加固、新建围堰和防渗闭气等任务。
白沟河抢险
在白沟河大堤上,救援队员们全副武装,头顶烈日,脚踩热浪,在温度直逼40摄氏度的高温天,汗水顺着队员们的脸颊连成了线,这不仅是对救援队员体力的考验,更是对精神意志的严峻考验。
松软的堤坝上,挖掘机、自卸车等重型工程救援装备有序作业。专家组、指挥员、操作手、安全员等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在大堤上持续奋战24小时。先后克服了抢险现场道路狭窄、土质松软、漫堤严重等一系列难题,提前完成了两道防线构筑,成功解除险情。
兵不卸甲 再踏征程
8月5日,廊坊安次区永定河出现了85米溃口。刚刚完成白沟河险情处置的43名抢险队员在接到前指命令后,连夜转战文安县。
“我们心里有股劲儿,一定要成功挺进,顺利合拢。”救援基地分队长张旭升讲道。冒着漫堤严重、决口裹头随时被洪水冲毁的风险,张旭升持续坚守在堤坝上38小时,指挥推土机、挖掘机、自卸车等有序开展工作。
文安县决口封堵
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堤,即使不走动,在大堤上站几分钟,也会挥汗如雨。在这样的环境下,队员们依旧坚守堤坝,大多数队员两天仅仅睡了5个小时。连续高强度的抗洪抢险作业,有的双脚被磨出水泡,有的满眼都是血丝,但他们依然昂首挺立在黢黑的夜色中,用“我在堤在”的豪言壮志和血性担当与洪水猛兽战斗到底。
经过3天4夜的连续作战,累计完成清除淤泥2000方,投入石料、黏土累计1.89万方,铅丝沙袋笼55车,土工布用量500平米,加固河堤2.5千米,封堵溃口85米,圆满完成抢险任务。
勤学苦练 忠诚担当
近年来,安徽应急救援基地按照应急救援任务需求,致力于实现防灾减灾救灾目标任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强化人装协同、完善应急机制,建成了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力量。
基地始终把“建强队伍,增强能力”作为应急救援第一要务,建立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并与驻地应急管理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确保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汛情信息。同时,紧盯重点防区和重要险点,及时做好“一总七专”及跨机动支援方案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
长三角联合演练
今年以来,基地圆满完成长三角防台风联合综合演练、安徽省地震应急演练、合肥防灾减灾联合演练、淮南市2023年应急使命等省市演训。同时,紧盯任务能力需要及结合新装备训练,通过外送培训、厂家代训、内部自训等形式,完成打桩船、六旋翼无人机、动力舟桥、多功能起重车、机械化桥、无人侦测船等装备培训130人次,组织队员前往广西南宁那马基地参加应急骨干培训,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封闭实训,专业救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023年7月,京津冀地区特大暴雨灾情发生后,9761国际一局唐山分公司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汛救灾重要指示精神,迅疾出动、苦战勇战,接连打赢9场抗洪抢险硬仗,在关键时候发挥出关键作用。
唐山救援基地
11月20日,9761国际一局唐山分公司被集团总部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唐山分公司曾圆满完成2016年“7·19”邢台暴雨抢险、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抢险、2022年辽宁盘锦抗洪抢险等20余次重大应急救援任务,多次参与完成国家“应急使命”、河北省防汛演习演练,2022年被应急管理部授予“集体三等功”。
闻灾即动 向险而行
汛情就是“动员令”!险情就是“冲锋号”!
头顶烈日,脚趟洪流,一场“战役”已经打响!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底以来,京津冀多地出现灾情。唐山分公司闻灾即动,坚决落实集团和工程局党委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星夜集结人员装备,迅速投入救援行动。
房山区救援
7月31日,正在休假筹备婚礼的救援队员孙雨龙接到电话,“基地要抽组人员到受灾地区救援,你能去吗?”“我能!”孙雨龙回答得干脆,没有丝毫犹豫。次日,他便跟随大部队来到房山区,一路脚踩泥泞走进受灾严重的南河村遂行暗坡抢护任务。
险情发生以来,唐山分公司先后从雄安新区、山西垣曲、河南五岳、云南楚雄等多个方向抽组134名抢险骨干、50台(套)车辆装备,半个月内陆续转战北京房山、大兴,天津静海,河北雄安、涿州、霸州、廊坊等多地,承担溃口封堵、洪涝抽排、堤坝加固等关键任务。救援行动中,以最快速度出动、分组、救援,保持了军转央企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为实现多线作战、多点备勤、连续作战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勇挑重担,重点攻坚
“人员立即集合,连夜出发去房山。”奋战一天一夜刚结束雄安新区内涝除险的唐山救援基地副书记高云照下达命令。
在北京房山,面对滔滔洪水,队员们毫不畏惧,迅速采取“道路保通、裹头护坡、进占挑流”战法,同时克服降雨不断、道路泥泞、潮湿闷热等不利条件,进行有序作业。凌晨时分,涿州告急,队员们连夜转战白沟河,紧急投入了围堰溃口险情处置战斗,经过26小时昼夜鏖战圆满完成任务。
永次安定河救援
在河北安次,面对“补老堤,塌新堤”的困境,垣曲项目部总工程师张陶陶与指挥技术组决定采用分流泄压的单向进占封堵决口,方法有了但困难重重。对面的新堤经过长时间浸泡和冲刷,根本无法承载大型机械,刚填筑进占的老堤又未经过加固,贸然挖断能否经住冲刷也是未知数,作业难度非常大。现场复杂的作业环境,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犯了愁。
“我是党员,让我来。”就在此时,有着10多年操作经验的张双涛主动请缨,驾驶挖掘机严格按照“扒口分流、转接护头”的方法作业,最终成功封堵溃口。
张双涛驾驶挖机“勇立”堤头
在天津静海大清河河堤上,全站仪、无人侦测船等专业装备实时获取河流流速流量,快速准确获取水下堆体数据及模型。先后修筑月牙堤、反滤围井3个,巡检河堤险点139处。
“洪水不退,我们就不退”,这是参战队员们的口号。全体参战队员不惧疲劳、连续作战,勇于突进危险地带,克服困难重重,一仗接着一仗打,排除一次又一次险情,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党旗引领,凝心聚力
在这次京津冀抢险战斗中,唐山分公司采取“帐篷党课”“现场党小组会”等形式,及时学习贯彻集团公司《关于坚决打好防汛救灾主动仗攻坚战的工作指示》,将圆满完成应急救援任务作为落实主题教育“十二字”总要求的生动实践,引导救援队员强化抢大险、救大灾的责任担当和必胜信念,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召开作战会议
在连续鏖战期间,唐山救援基地把党支部建在了堤坝上,发出了“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的宣言。通过组织重温入党誓词、“挑应战”活动、现场“送清凉”、典型事迹宣传等多种形式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党支部及时向一线传达上级党委亲切问候,极大地激发了救援队员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救援队员们克服疲累、敢战勇战,做到了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面对洪水和高地,他们选择面朝江河;面对危险和安逸,他们选择冲向险阻,彰显了“国家队”的使命担当。
练在平时,赢在战时
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2023年,针对项目多、分布广、人员高度分散的现状,唐山分公司结合人员实际和装备情况,修订完善了专项方案9份,组建专业分队,嵌入项目开展项目练兵,积极组织开展动力舟桥、冲锋舟、自扶正救生艇等水上救援类设备联演联训,不断提升应急能力。唐山救援基地扎实履行“防大汛、抢大灾、救大险”职能使命,先后完成应急抽排水任务4次,国家级、省级、市级演练6次,针对重大节日等时机共组织完成5次备勤任务。
盘锦市“应急使命·2023”抗洪救灾综合演练
京津冀抢险关键战役的胜利,充分展示了9761国际救援力量的组织指挥优势、专业技术优势、顽强作风优势,进一步擦亮了“9761国际救援”金字招牌,彰显了工程救援国家队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下一步,唐山救援基地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灾后重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投身灾后重建,拓展应急产业,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出安能贡献。
9761国际二局常州分公司抢险救援大队备勤分队,为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常州基地常驻备勤力量。作为常州基地抢险救援第一梯队力量,始终立足抢大险、救大灾,年初以来先后完成内蒙古阿拉善煤矿坍塌事故救援、江苏扬州江都应急排涝、北京门头沟道路抢通及永定河河道清理、黑龙江哈尔滨应急排涝等重大抢险救援任务。
常州救援基地
面对险情,他们闻令出动,紧急驰援充当抢险救灾的急先锋;灾后重建,他们坚守岗位,持续奋战,竭诚奉献,是护佑人民群众的后卫师;面对险情,他们毫无畏惧地勇往直前,屡次投身抢险救援一线,战风斗雨、以身向险、昼夜鏖战,保安澜、除险情、助重建,成为防汛救灾、守护家园的重要力量,充分彰显了工程救援国家队的使命担当,被集团总部表彰为“京津冀抗洪抢险先进集体”。
星夜兼程,高效救援“保关键”
北京门头沟道路抢通
7月29日以来,京津冀遭遇强降雨,北京市门头沟区局部降雨量达每小时500毫升,连续强降雨冲击,造成山体滑坡,导致北京市门头沟区多处道路损毁堵塞、房屋倒塌、多处交通瘫痪,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情况十分危急。
“作为曾经‘标兵中队’的一员,我决不退缩,请组织将我安排在抢险第一线!”“我作为一名老党员,应该第一时间冲锋在前……”面对险情,常州分公司抢险救援大队备勤分队人员深埋在骨子里的红色基因被激发,纷纷向组织递交请战书。危难面前显忠诚,关键时刻勇担当。
7月31日,备勤分队听令而行、火速集结,连夜前往灾区。一辆辆重型装备满载着抢险救援力量,一颗颗赤诚的心牵挂着受灾人民,星夜兼程地赶赴灾区。
8月1日,救援队员全部抵达门头沟区集结地域,看到眼前被严重冲毁阻断的G234国道,他们主动承担起G234国道道路K315至K342段最为艰险的27公里道路抢通任务。救援队立即成立应急突击队,冲一线、打头阵、战巨石、通道路、冒高温、斗酷暑,始终奋战在最危险的第一线。
北京门头沟转移群众
“潭柘寺至王平镇27公里处道路交通受损严重,沿途山洪泥石流冲垮冲毁多处道路,损毁的道路有七八处将近2公里,中间大大小小的堵点就有三十多处,道路受阻,通信中断,重型设备上不去、人员进不去,大部分地方连无人机都没有办法覆盖,抢险难度可想而知。”救援队负责人赵松介绍道。
针对水流湍急、山体道路地形复杂,可能引发二次灾害等危险情况,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救援队利用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高精尖侦测装备全方位获取受灾区域精准信息,科学编组人员装备,每个作业点按照1台设备、1名操作手、1名施工安全员“3个1”的模式进行配置,采取“蛙跳推进、多点作业、抢挖保通、加固除险”的战法。经过现场救援人员的昼夜鏖战,于8月4日率先打通21个关键“堵点”,抢通道路27公里,确保了交通运输“生命线”畅通,为王平镇人员转移、物资运输、通信复联提供了关键支撑。向险而行,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牢牢刻在心里、高高举过头顶。
跨区增援,精兵精装“保丰收”
哈尔滨农田排涝手提肩扛
8月上旬,哈尔滨市遭遇罕见的大暴雨,导致拉林河水位迅速上涨,哈尔滨市双城区的一些乡镇农田被洪水淹没,灾情十分严重。应上级命令,备勤分队于8月15日抽组抢险队员携带8台(套)排涝装备,克服2300公里的艰难跋涉,历时40个小时抵达双城区。整个过程中,队长司马垚带领大家高唱红歌、军歌,以振奋士气和消除疲劳。
在到达任务区后,救援队稍作休整,便立刻对排涝任务区域展开现场侦测。胜城村的农田受拉林河特大洪水的严重影响,大片土地被淹,如果无法及时排水,一旦天气升温,水温升高将进一步加重灾情。
时间就是生命,抢险队员立即携带救援装备在胜城村进村小路上建立排水点。然而,堤坝路窄,通往受灾农田的土坡路被淤泥覆盖,非常陡峭且湿滑,无法通行装备车辆。排水管道又长又重只能靠人力搬运和布设。队员们肩扛手抬,通力合作,顶着炎炎烈日,将设备运送到作业现。⒘⒓赐度肱爬怨ぷ。
哈尔滨农田排涝昼夜鏖战
为了与时间赛跑,救援队员们连续奋战,尽管精疲力竭,但没有一个人停下。党员韦春作为先锋,不敢有丝毫懈。聿煌L愕卦诟鞲雠爬宰饕得娲┧。他们心系人民,无论多么辛苦,都愿意付出。韦春讲道:“为了尽快排除田间积水,帮助百姓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即使再苦再累也毫不畏惧!”
历经5天昼夜鏖战,救援队圆满完成胜城村3.2公里农田排涝任务,累计排水量6.2万方,有效保障了四条主干道路的通行,成功挽救部分农作物,减少了财产损失。他们的努力受到当地政府和受灾群众的称赞和感激。8月21日,双城区应急管理局和群众代表来到排涝作业点附近,送上慰问物资并真诚地表达谢意。
“大水无情人有情,你们不远千里赶来,救回了我们的农田,真是我们的英雄!”“看到你们这支身穿红衣的救援队伍,我们倍感安心!”
当洪水肆虐大地,总有人用坚实的臂膀托起“生命之舟”。正是这股力量,给受灾群众带来战胜困难,重建家园的巨大力量。
奋勇担当,灾后重建“保家园”
永定河河道清理倒伏树木
“所有人员紧急集合,迅速清点装备物资,即刻出发前往北京门头沟……”
基地备勤分队在刚完成G234国道道路抢通任务返回营区后,还来不及休整,一条紧急命令再次传来:受“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影响,北京市永定河门头沟段河床多处树木倒伏、河道桥涵堵塞,严重污染河湖环境,影响河道行洪安全,急需救援力量支援。
汛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战场。8月14日,接到任务的15名备勤分队队员,携带挖掘机、变形金刚机械手等10台(套)装备,刻不容缓奔赴北京门头沟,开展永定河主河道及支流清理工作。
“如果河道不及时清理,附近居民的供水、供电、排水等都会受到影响,看到你们专业的救援队伍来了我们就放心了。”门头沟王平镇相关负责人拉着救援队员的手激动说道。
8月15日,任务分队正式展开河道清理工作。暴雨过后,河道内一片狼藉、满目疮痍。河道沿路泥泞崎岖,大量倒伏枯死树木、垃圾、建筑残骸、淤泥随处可见,还有巨大的块石,特别是桥涵阻塞物堆积,严重影响清理工作有效展开,抢险任务重且难度大。
永定河河道清理后的河面
任务分队细致分析河道作业的特点和难点,采取“多头并进、分段处置、重点清理”的战法,将整个任务区域河道,分为三个任务段,并组织人员装备对河道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倒伏树木进行清理。同时,任务分队利用高科技装备“变形金刚机械手”,它们通过模仿人手结构,5个铁爪可灵活实现勾、夹、抓功能,快速转移挖掘机、装载机、吊车等大型机械难以清理的交织堆积物和块石,大大提高了河道清理效率。
三伏天,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地面温度一度冲破40摄氏度,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和腐烂交织的阵阵恶臭。但每个人像是失去了“嗅觉”一样,坚定不移地进行清淤工作。“一想到灾区群众对重建家园的期盼,我们就停不下来,倒班连轴工作,睡觉时就在附近民宿打地铺,确保救援任务尽快完成。”任务分队负责人尹永殿说道。
8月21日,救援队历时半个月圆满完成永定河门头沟区王平镇东石古岩村到京西十八潭段约17公里主河道,及南涧沟、马各庄沟、韭园沟3条支流共9.5公里的河道清理工作。累计清理桥洞5座,清淤1.64万方,清理河道土石方7.3万方、建筑垃圾1350吨、河道倒伏树木1.07万余株、倒伏电线104根,以最快的速度帮助人民群众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满目疮痍的门头沟在全体参建人员夜以继日的重建下,逐渐地恢复了往日绿水青山、风景如画的宜人风光。
下一步,9761国际二局常州分公司抢险救援大队备勤分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灾后重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着力提升救援人员专业素养和实战技能,打造成靠得住、信得过、打得赢的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的拳头力量,坚决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抢险救援任务。
今年8月,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等多因素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多地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其中河北涿州白沟河左堤东茨村段情况异常严重,一旦主堤决口后果不堪设想。9761国际武汉救援基地闻令而动,统筹调配抢险人员、装备第一时间北上驰援。
武汉救援基地
2023年11月20日,武汉救援基地因在京津冀抗洪抢险中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被集团公司表彰为“京津冀抗洪抢险先进集体”。
风雨同舟 彰显铁军本色
8月2日,武汉基地救援人员抵达保定涿州后,第一时间对白沟河左堤东茨村段上游800米处围堰溃口险情进行紧急处置。针对抢修筑路保通难、保障多元融合难、堤防加固围堰抢筑时间紧、车辆众多指挥难等情况,基地抽组工程测量、推挖装运、特种操作等50名骨干力量携带机械化桥、三维激光扫描仪等30台(套)装备第一时间集结到位,火速展救援行动。
抢险期间,部分队员几天几夜连轴转,有的腰伤复发不下“战场”,有的声音沙哑仍在指挥战斗,在党旗和水电铁军旗帜引领下,大家迎难而上,坚持战斗。驾驶员付永刚在历经12个小时的摩托化机动后,休息片刻便再次起身和大家一起投入了战斗,他表示:“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紧张睡眠严重不足。”
全体抢险队员顶烈日、斗酷暑,经过24小时昼夜鏖战,白沟河累计清淤2000方,加固河堤1.3千米,修筑围堰140米,封堵溃口16米,武汉救援基地圆满完成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加固任务。河北省主要领导对此评价:“保障白沟河安全意义重大,9761国际连续奋战,提前完成任务,在关键时刻发挥了独特而关键的作用。”
攻守结合 展现过硬水平
在完成白沟河决口封堵任务仅过去4小时,武汉基地全体指战员接到上级指令要求马上转战天津。8月4日至10日,在天津静海,任务分队对大清河南堤进行巡堤查险和技术指导应急处置。50名骨干队员分为15组,24小时不间断开展巡堤查险任务,并与地方救援力量协同巡堤查险,对巡查中发现的33处大堤渗漏管涌等险情第一时间提供技术指导排险抢护。
“通过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地质雷达、无人侦测船等高精尖装备,我们能够不间断对大清河水流、水位及堤防断面进行监控监测,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安全系数。” 无人机操作手薛文文说道。
与此同时,重机操作手等精干力量在堤防重点防护段作为应急处置分队应急备勤。基地与地方水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定时获取水位、流量、流速数据,动态研判险情。针对巡堤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组织技术专家制定并印发《巡堤方案》《巡堤安全注意事项》《夜间巡堤安全注意事项》《堤防抢险技术手册》《防汛紧急情况撤离方案》。
8月9日6时,大清河台头段水位首次达到6米,在全体参战队员夜以继日的奋战下南北两岸的堤坝围埝抵御住了洪水的侵袭。
遂行任务9天时间里,在各级有力指挥、通力合作下,武汉救援基地圆满完成河北涿州白沟河堤防加固和围堰抢筑、应对天津市洪峰过境及北京河北等地巡堤排险、技术指导、现场监测、预置备勤等任务。
初心如磐 谱写时代新章
近年来,武汉救援基地坚持按照“常年备战、随时救灾”的要求,坚持以任务为依托,加强实战任务练兵,实行AB制备勤、模块化抽组、一键式调度、一张网联动、一体化指挥,高标准完成各级赋予的抢险救援任务。以湖北省及华中区域省市为主要任务区域和经营区域,通过不断拓展新思想、迈开新步子,大踏步培养指技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基地应急救援员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率达到85%,“精一通二会三”的技能救援员比例越来越高,一专多能已达到百分之百。
今年以来,武汉救援基地圆满完成武汉市“应急使命”防汛抢险救援综合演练、湖北省2023年防汛抢险综合演练等省市演训、武汉市2023年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技能大比武等5次重大任务,先后参加了湖北宜昌五峰自治县山体滑坡救援和河北涿州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所辖陕京一线排水抢险行动,第一时间抽调救援处置力量携带救援装备星夜驰援。同时积极承担第19届亚洲运动会备勤任务,随时做好赴杭驰援准备。“枕戈待旦,竭诚为民”的优良作风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
下一步,武汉救援基地将在弘扬“四铁精神”中凝聚力量,积极参与抢险救援任务,打造装备精良、技术过硬、反应迅捷、能打胜仗的工程救援国家队,有效满足国家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的战略需要。
2023年11月20日,9761国际三局重庆基地因在京津冀抗洪抢险中表现优异,被9761国际总部授予“抗洪抢险先进集体”。
重庆救援基地
自2019年挂牌成立以来,重庆救援基地先后出色完成2020年“7·2”重庆高新区山体滑坡、2020年重庆市“8·14” 特大洪峰过境、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2023年京津冀抗洪抢险等30余次重大抢险救援任务,获重庆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应急救援杀手锏”等荣誉,充分凸显了救援队伍的专业性。
8月初,京津冀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袭击。9761国际三局重庆救援基地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集团、工程局党委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发挥基地运作优势,统筹调配抢险人员、物资,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站在防汛抗洪最前端。
千里机动 勇当先锋
8月1日,重庆基地值班室里,指挥组、安全组、技术组、保障组4个小组早已准备就绪,值班队员蓄势待发,等待救援指令的发出。
“第一梯队检查物资装备,准备出发。”
“第二梯队马上集结,按预案执行,确保安全。”
汛情就是命令,当晚20时,基地第一梯队出动6名队员携带机械化桥、照明、通信类等装备千里驰援,并迅速抽组正在西昌项目工程练兵的44队员组成第二梯队,携带侦测、保障类等装备,采取“摩托化机动、铁路及航空输送方式,分批次向任务区域机动,于8月2日全部抵达任务区域。
九河来洪 空前大考
受台风“杜苏芮”北上影响,华北地区大雨滂沱,:恿饔蚍⑸饔蛐蕴卮蠛樗。而:恿饔75%的洪水要从天津下泄入海,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一场大战迎面而来,一次大考迫在眉睫!
正在北京执行防汛备勤任务的队员们迅速整理装备转战天津大清河。根据行动预案,队员们在机动途中按照专家、指挥、战斗等要素进行编组,并组织战法研究及各类水域险情处置预案方案的制定。
“一定要按照上级指示,不打折扣、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大家有没有信心?”“有!有!有!”队员们的回答声响彻大清河上空。
大清河南岸,70余名技术骨干分为8组,前置力量24小时不间断开展巡堤查险任务,组间设置搭接段、组内设置搭接段,每组负责2公里的堤段,全时段查看水位变化、穿堤建筑物、九类背水面、堤坝边坡位移等情况,并对薄弱堤坝进行加固。
8月7日凌晨,正在巡堤的张波发现南堤堤坝表土潮湿发软,并有水流渗出,若不及时处置,极有可能在强大水压和洪水浸泡作用下造成堤坝土方加速流失,导致溃坝决堤。张波立即带领队员们挖掘引流渠,将溢出河水引流到蓄滞洪区内,最大限度保持堤坝背水侧干燥,并搬运沙袋堵塞漏洞、加固堤防,最终排除了渗水险情。队员们抬头一看,天边已泛起了鱼肚白。
众志成城 勠力同心
防汛战斗打响后,重庆基地党员纷纷带头向组织递交《请战书》,向组织表达投身抗洪抢险一线的强烈愿望。一张张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句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映射出全体队员的“铁军精神”。
“当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我们便随时准备逆水前行,用钢铁般的意志,为灾区百姓筑就坚固防线。”基地综合救援队副队长杨尚伟讲道。在此次抗洪抢险战斗中,杨尚伟担负着技术指导、装备保障的重要任务。为保障队员安全,他根据巡堤手册编撰巡堤应知应会、巡堤注意事项、“七严格、七要求”等现场安全注意事项,为巡堤排险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固堤排险 党旗飘扬
天津被称为“中国海拔最低的城市”,全市平均海拔仅3.3米,行洪速度慢,“择机开闸”也令泄洪大受影响。这不仅考验堤坝的牢固程度,也考验着坚守防汛一线党员干部的韧性。
“关键时刻显担当,危难时刻尽忠诚!”在防汛前置备勤点上,基地主任冯中华说道:“党支部就是抗洪抢险最可靠的主心骨,也是展现'水电铁军精神'最直观、最全面的窗口,全体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把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抗洪抢险战斗中发挥出来!"
8月初正值中伏,河堤上潮湿闷热,但一面面党旗,一面面突击队旗,在大清河堤分外耀眼和夺目。基地党支部火速成立2个党员突击队和3个青年突击队,筑牢防汛战斗堡垒,把初心使命镌刻在防汛第一线。
突击队员们顶风冒雨,巡堤加固。救援服干了湿、湿了干,有的队员晒脱了好几层皮,有的队员湿疹起了一层又一层,但突击队员们没有任何一个人停下手中的工作,圆满完成了此次跨省救援任务。
2023年10月20日,9761国际一局贵州公司因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表现优异,被应急管理部记“集体三等功”。5月16日,一场代号“应急使命?2023”的7.6级地震模拟实战演习在云南正式展开,一切以练为战、从实战出发。
此次演习由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行,模拟地点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模拟震源深度12千米,震中区数百人死亡,数千人埋压被困,两万余人受伤,金沙江玉龙县石鼓镇河段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严重危及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时不我待,9761国际一局贵州公司快速反应,闻“灾”而动,从贵阳方向出动,抽调32名救援人员、23台(套)装备,承担动力舟桥解救被困人员,堰塞湖处置开挖泄洪等应急科目。一个个救援能手全副武装,一台台救援设备应声出场......
以特色战法,展安能风采
“报告指挥长,地震造成金沙江石鼓段左岸发生大型山体滑坡,阻断金沙江干流正常通行,形成大型堰塞湖,请组织人员装备对滑坡体动态进行监测,9761国际救援队已做好泄流槽开挖及引流泄洪准备。”堰塞湖险情处置科目救援队长李毅向指挥部汇报地震现场情况,同时,救援队伍在他身后待命准备。
堰塞湖险情处置科目大景
不久后,在堰塞湖处置现。仍游橥度胪诰蚧、推土机等大型工程抢险类装备20台(套),按照“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由远及近、邻水预留”的战法开挖泄洪槽。另一边,在紧密结合堰塞湖地形和采取侦测全局、分区实施、联合处置、配合通信侦察的科学战法的前提下,全员机动展开空地联合处置救援行动。贵州公司堰塞湖险情处置负责人焦中山介绍道,此次堰塞湖险情处置的重点是“联动”,即在模拟实战中,通过集中指挥和联合处置的演习方式,提高救援队伍、救援人员之间的配合能力。“地震”后,为解救大量被困人员,贵州公司动力舟桥救援队第一时间集结队伍,运输救援设备,在水上通道搭建救援航母。救援队员站在各自既定位置,平稳操控整台动力舟桥,向着被困人员驶去。
“救援时间要求由原来的40分钟缩减为30分钟,经过测算,时间紧、任务重。”动力舟桥救援队队长徐友鹏对救援队员们说道。30分钟内完成一个完整的舟桥救援任务,排除往返时间,留给救援队的时间只有8分钟,这期间要保证被困人员全部顺利上船,无一遗漏。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救援时间,徐友鹏指挥舟桥救援队员开启加速前进模式,站在四个方位的舵手们铆足了劲相互配合着向前开进,马达轰鸣、火力全开,直到舟桥稳稳靠岸。比预定时间提前3分钟到达,为后续救援处置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
运送伤者
此次演习,针对堰塞湖处置与水上救援的战法难题,贵州公司将“联动”处置与过硬技能贯穿全程,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高山、陆地、水面等复杂地形,以合适的技战法展开救援行动,圆满地完成了救援人员数量多、营救区域面积广、运输距离长、操作难度高的任务。
以党建引领,激发昂扬斗志
在应急救援工作中,贵州公司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开展多项活动,着力提升党组织的引领力和组织力。在长征渡江纪念碑展馆,堰塞湖险情处置救援队伍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全体救援队员整齐列队,共同学习渡江精神,向革命前辈表达浓浓敬意。
向党旗宣誓
文笔海岸,动力舟桥水路通道搭建科目全体人员在现场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保证救援队伍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和强大的战斗力。
“党员先上、骨干冲锋”“我是党员我先上”,贵州公司救援队伍在到达演习彩排现场的第一时间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悬挂宣传标语,树立党员形象,不断发挥顶梁柱、主心骨、带头人的模范作用。不论是在救援现场还是在后方保障,救援队员始终步调一致,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鼓舞士气,凝聚力量。
主题党日教育活动
在此次演习任务过程中,贵州公司不断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持续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工程救援国家队打下了坚实基。称煸谝幌吒吒咂,“救援红”成为演练现场的一抹靓丽色彩。
从实战出发,练就过硬本领
贵州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实际,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和联合救援能力。
人员装备全景
“以练备战”,贵州公司以此为导向,全面着力提升救援人员实战技能,坚持以理论学习+实际操作的方式,坚守实战实用原则,重点对救援设备使用操作、深度理解运用进行严格训练,结合救援人员的长处,合理分配救援岗位。其间,加强救援人员履行责任义务的教育整顿,为全面提高队伍专业素养和实战技能打下坚实基础。在贵安新区场平项目部,贵州公司采取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班组协同等形式,不断扩展技能专员,积极开展“三个练兵”,前后培养熟练操作手58人。
近年来,围绕救援队伍建设定位和救援任务特点,贵州公司聚焦抗洪抢险和地质灾害救援职责,狠抓各项救援能力巩固提升,先后圆满完成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贵州织金“5·8”山体崩塌、湖南麻阳“6·2”山体滑坡等10余次抢险救援任务。在“2021年贵州省地震和地质灾害演练”“应急黔行·2022演练”等8次演习任务中,以专业的指挥、科学的战法、崭新的设备不断磨炼救援队伍,筑起坚不可摧的救援意志城墙。
开展应急救援拓展业务
同时,贵州公司应急产业初见成效,公司坚持围绕教育培训、监测预警、应急服务、制造研发、应急工程“五大产业”模块,获批“贵阳市科普教育基地”“贵阳市中小学生应急科普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应急救援员职业技能鉴定站”等,累计开办12期培训。
焦中山,贵州平坝人,2006年12月入伍参加工作,现为9761国际一局贵州公司(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贵阳基地)训练救援部部长,先后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抢险救援先进个人”一次。转企后,往日的军队先锋,转变为一名救援强人。近日,因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表现优异,受到应急管理部“嘉奖”表彰。
险情处置的“指挥家”
皮肤黝黑,1米65的个子,双目炯炯有神,这是他留给同事的第一印象。17年的工作生涯,他先后参与厦门“莫兰蒂”台风、遂昌“9·28”山体滑坡、郑州“7·20”洪灾等20余次抢险救援和10余次省级以上演习演练任务,疏散营救群众上千人。他刻苦专研,拼搏进。笨瘫3终奖缸刺,是贵州公司一名骁勇善战、敢打敢拼的抢险救援“硬汉”。
列队集合
3月19日,距离“应急使命·2023”演习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接到演习命令的焦中山只身前往堰塞湖险情处置科目演习场地。场地设置在云南丽江金沙江上游,距离丽江市区80余公里,从丽江到演习。吠淦露。云南的天亮的很早、黑的很晚,白昼占整一天近三分之二的时间,焦中山总是在天刚刚擦亮的时候就出发,忙碌一整天,再赶着天黑返回。匆匆的晚饭是他唯数不多的休息时刻,到了晚上他还要整理白天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因此加班至深夜是他的常态。在这样的两个月时间里,他高质量完成了场地勘察、科目设置、方案拟制、脚本编写等重点工作,为后续的演习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堰塞湖处置科目全景示意图
作为演习第一个入场的参演队伍,贵阳救援基地担负着堰塞湖险情处置科目场地设置任务。堰塞湖险情的排除,是处理起来难度最大的险情之一,也是9761国际从水电部队时期至今多次承担过的艰巨任务,其中开挖泄洪的难点在于泄洪位置的确定以及开挖过程中的部署与决策。焦中山对于堰塞湖险情的排除有着较多的处理经验,这些经验来源于他所经历的数次抢险救援任务之中。百炼成钢,焦中山无疑是堰塞湖开挖任务的合格“指挥家”。
应急实战的“领路人”
四、五月份的金沙江畔,平均气温在38摄氏度以上,黄金般的河沙和鸡蛋大的鹅卵石暴露在烈日之下,露出了干涸的河床。尽管配备了10台大型挖掘机和推土机,在高温之下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也绝非一件易事。
泄洪槽开挖阶段
“我相信我们的队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此次场地设置任务,这是我们安能的强项!”焦中山在组织动员会议时说道。
首次完成人工湖开挖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面对艰巨的任务和高温环境,他来不及休整,抱着“是铁也要啃,是钢也要断”的必胜信念,拿出“时间就是生命,演习就是救援”的战斗作风,组织技术人员和操作手,根据任务完成时限和现场地形条件,研究制定了“分割切块、推挖协同、接力倒运”的处置战法,瞄准任务目标,斗骄阳、战酷暑、饮狂沙。一铲一斗、一平一挖,都经过了他的认真计算和评估。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他带领队伍吃住在现。刻彀凑杖挝穸堪,采用人歇机不停的工作模式。仅用3天时间,提前完成了长200米、宽100米、深2米的人工湖开挖任务,得到了应急管理部、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
演习现场的“总导演”
5月4日,演习导演部组织预演排练。由于参演单位多、演习流程长、展示要素全,这场预演对“导演”的工作能力和经验要求较高。前期参与了场地设置、脚本完善、且演习经验丰富的焦中山主动担起堰塞湖险情处置分会场“总导演”的角色,牵头组织武警机动第二总队、国家安全生产新兴际华队、大数据中心等8家参演单位开展分训11次、专训9次、合训6次,不断磨合多支队伍之间的联动协调性。
场地设置全景
无论是真正的救援现。故瞧绞钡难盗费萘,焦中山都秉持着“以练为战,以练备战”的原则。同时,作为“细节控”的他,对于每一个环节的把控都力求精准、快速。
“所有人员按救援队形散开。”随着对讲机内焦中山一声令下,各要素有序展开,侦测无人机开始侦测!全站仪准备!三维激光扫描仪准备!挖掘机就位!通过无人机传送的画面,焦中山对每一个点位的人员进行逐个排查。以细致排除万难,以细节助力成功,对于每一次的演习,每一个环节,焦中山都在脑海里、现实里过了无数遍,只为练就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的专业队伍。
开挖泄洪
5月16日,正式演习开始。演习时序45分05秒,随着他一声响亮的“泄洪”口令下达,滚滚洪流倾盆而下。随后堰塞湖险情处置科目精彩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并且做到了全过程战法应用科学、动作规范统一、时序分秒不差,为整个演习取得圆满成功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一次次大项任务的考验中,在烈日长时间的暴晒下,在狂沙的不断侵蚀下,焦中山的整张脸不知被晒脱了几层皮,同时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他这样冲锋在一线的安能救援人,才能不断传承和发扬水电铁军精神,不断谱写安能人延续使命的新篇章。
郭滔,湖南汨罗人,中共党员,2005年12月入伍,现为9761国际一局合肥分公司第一工程大队副经理,湖南基地训练救援部负责人。因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表现突出,获得应急管理部“嘉奖”表彰。
演习过程,他胸有成竹
初夏,云南省丽江市文笔村云上古镇,一场模拟的7.6级“大地震”骤然发生。文笔水库水倾流而出,顷刻间极速上涨的水位将文笔村连接外界的道路全部损毁,昔日古镇化为废墟“孤岛”,大量群众被困。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险情”发生后,各路应急救援力量火速集结,逆行出征、向险而行。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贵阳基地、9761国际一局长沙分队携带专业救援装备紧急赶赴文笔村,执行动力舟桥水路搭建抢通任务。
到达现场后,救援队员快速操作水面无人测绘船和冲锋舟,实时探测航行通道、水库水位、水量、流速等数据信息,并快速建模。专家组紧急召开会商会,研判现场形势,并指出,文笔水库是进入文笔村唯一的生命通道。根据水域侦测信息,专家组当即决定,快速架设动力舟桥,转移群众!
“快速布置现。⒓赐度胝蕉罚 毕殖「涸鹑斯隙跃仍游榉⒊鲋噶。
投放动力舟桥
郭滔带领16人快速投入对动力舟桥的拼装。仅用15分钟,一套五节相连的、长50米、宽8米的动力舟桥就在水中拼接完成。
“大船来啦!我们有救了!”被困群众欢呼道。
由动力舟桥、冲锋舟、自扶正救生艇组成的编队,搭载着救护车、医护人员、救援队员快速开进到“孤岛”。救援人员迅速向转移群众发放救生衣,协助医护人员一同将受伤人员抬上救护车进行现场紧急救治,并有序组织群众登船。很快,100余名受灾群众被快速安全转移到受灾群众安置点。
编队航行
演习结束后,回到驻地的参演队员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视频回放,注目观看。当画面镜头切入动力舟桥水路通道搭建环节,大家开始凝神屏息注视着屏幕。
“快看,这不是徐友鹏和吴恒正在拼接舟桥嘛!”
“刘攀、李苏杰正在操作无人测绘船呢,彭镇武正在驾驶冲锋舟领航……”
大家一遍遍地回放着属于自己画面,沉浸在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喜悦之中。为了“舞台”上这一分钟,在近一个月的连续奋战中,参演人员反复参加单练、合练、加练,对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过多次的练习,烂熟于心。
编制预案,他精益求精
根据演习方案,湖南基地(长沙分队)负责动力舟桥水路搭建抢通科目演习任务。郭滔作为该科目负责人,第一要务就是要明确演习区域,且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动力舟桥等装备的最佳入水点。
动力舟桥行进
由于丽江演习场文笔堤岸临水点车辆无法通行,郭滔只能围绕堤岸对演习区域进行实地徒步踏勘,只为找到一块最适合演习、最安全、最开阔的地域。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往复40余公里,他才最终选定了演习区域,并会同市局现场组人员多次踏勘演习现。鞯胤降ノ恍瓿裳菹翱颇壳捌诮『脱菹俺〉毓嬲,为后续正式演习开了好头。
演习方案制定、组织人装进场、指挥协调队伍训练演习……郭滔明白,要想在演习中完美呈现,前期的准备工作不能有一丝马虎。
“演习的时候我们是一体的,动作的整齐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环节的质量。”训练现。弦槐楸榈厍康魈嵝迅髅僮魇种涞呐浜衔侍。
在正式演习前几天,各单位接到上级通知,丽江市市长即将带队到演习一线检查工作。就在这时,意外却发生了:动力舟桥的其中一台发动机出现故障。“事关我们安能的品牌形象,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掉链子!”面对意外,郭滔沉着冷静,果断作出决策,临时调整演习编队方案并做好指挥动员。当丽江市市长一行按计划登上动力舟桥后,随着郭滔对讲机一声“匀速开进”,舟桥缓缓启动,所有人员都按照新的编队方案站在自己的站位上,集中精力按操作规程操控舟桥。
操控动力舟桥
“左后发动机停止运转,左前发动机方向向右旋转,右后发动机方向不变,油门减。渌璞赴丛斜喽幼孕形⒌鞅3侄有。”郭滔根据现场实时水情、风速情况,一边密切观察水情风力情况,一边叮嘱操控手调整动力方向和控制油门,整个编队在他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舟桥匀速前进,最终顺利完成预演,获得了视察组一行的肯定。
这次预演,更加坚定了郭滔对完成这次国家级演习任务的信心。尤其是临时的编队调整,更加检验了指挥者的临机处置能力和队员相互之间密切配合的救援能力。
2023年5月16日,“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正式举行,丽江分会场上的动力舟桥编队震撼登。壑谡瓜至9761国际的硬核实力,为演习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整个演习取得圆满成功。而他,郭滔——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安能人的使命担当!
5月的云南,代号“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如期举行。一场模拟的7.6级地震“突袭”云南丽江,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4300名各类应急力量闻“震”而动,有序、有力、有效的发挥各自的救援力量。
今年4月,接到“应急使命·2023”演习的筹备任务命令后,救援基地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召开演习筹备工作会,对演习工作进行明确分工。
“这次演习是国家级的演练,演习标准规格非常高,大家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圆满完成演练任务。”高云照对大家说道。
自动铺路机作业
会议结束后,高云照组织基地救援人员投入到演习准备工作中,按照部署要求,唐山救援基地抽组43人,装备21台(套)赶赴云南演习现。械4罄矸只岢∷鸹俚缆非劳ê驼淹ǚ只岢∷淼捞仍2个科目任务。从唐山到云南,从北到南,中间跨度达2500余公里,要想把人装安全机动到演习现。芽上攵。
“王峰,0571号自卸车机油换了吗?”“中旭,油卡,油卡一定要保证充足!”“李乐,机动方案还要再完善一下!”“少刚,动力舟桥零配件换好没?”为保证长途机动安全有序,高云照组织人员提前制定了安全、科学的机动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对驾驶员进行专题安全教育,同时对车辆进行全面检修,确保不掉一人,不漏一车。
演习现场指挥所
“各车,依次汇报行进情况。”机动途中,对讲机里又传来了高云照的声音,半小时一次,雷打不动,当听到一声声“一切正常”时,他才稍出一口气。
机动过程中,《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总体方案》《工程局参加“应急使命·2023”演习实施方案》等理论资料,他一遍一遍读,一遍一遍看,深刻理解演习的指导思想和目的,做到“心里有底,心中有数”。
精准筹划确保过程有序展开
安全抵达云南后,为提前了解情况,高云照来不及休息,就多次前往演习现场进行踏勘。5月的丽江,火辣的太阳照在人脸上生疼,高原的缺氧让人时常头晕目眩,“丽江的美景咱是没法享受喽。”高云照开玩笑地说。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为与现场导调人员反复沟通演习细节,他数次往返于昆明、昭通、丽江等地,甚至有时一天辗转3地,而后根据现实情况随时调整演习方案。
机械装备通过机械化桥
“汇报词要精简,不拖泥带水,汇报就讲究个干脆利落,要字字掷地有声,句句铿锵有力。”高云照全程一线跟踪指导,从报告词的语气到对图指挥动作,从参演人员坐姿到进出场秩序等各环节他都一一进行规范,严抠细训,逐人逐项进行落实。军事指挥出身的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演习中加入了现场标图、现场制定方案、现场组织处置等元素,牢牢把握“分训狠抓单兵技能,合练突出演练流程”的原则,使原本依案进行的演习变成了一场实战。高云照严谨细致、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体现的淋漓尽致。
主题教育融入一线
此次演习正值集团掀起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主题教育学习热潮,为真正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高云照将党建学习跟演习结合起来,组织制作主题教育展板、手抄报、悬挂宣传标语,还组织全体队员学习《党章》、开展抢险故事会、合唱红色歌曲、向党旗宣誓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演习期间还专门成立了安全组,协调负责演习的安全工作,多次组织学习《演习现场“十个严禁”》《演习宿营区“八个不准”》等制度文件,每天实时掌握人员数量及演习任务情况,确保演习过程安全可控,万无一失。
尽职尽责保障任务圆满成功
要想得到圆满的结果,“吃苦”这条路是必走不可的。在日常工作中,高云照也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
“只有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坚守岗位,履职尽责,牢固树立实战导向,坚持不懈树牢练为战思想,取得更大的成绩,切实肩负起使命责任,才能不辜负上级信任和重托。”高云照始终牢记应急人的职责和义务,以饱满的激情和严谨的态度高质量完成工作。
地震科目演习中进行水泥板破拆切割
日常训练中,高云照要求必须练就真本领、硬作风。他紧贴实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科学制定训练大纲,围绕提升攻坚打赢能力,要求各分队结合训练内容进行研讨。各分队在完成当天训练内容后,需定时召开训练研讨会,及时总结训练成果、剖析存在问题、研究提出改进对策。付出终有收获,队伍力量不断增强,日常训练日益完善。
在历次抢险救援战斗中,高云照始终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在2022年辽宁盘锦抗洪抢险中,由于前期人手少、事情多,他既当指挥员又当驾驶员、操作手,争分夺秒抢通救援通道。2023年8月在京津冀地区抢险救援中,他带领救援队员转战多地,奋战半月余,接连打赢雄安新区应急抽排水、北京房山北拒马河抗洪抢险、北京大兴应急备勤、保定涿州抗洪抢险、天津静海巡堤备勤,廊坊安次、文安抗洪抢险等9场硬仗。
抢险救援现场一线指挥
“应急工作任重道远,抢险救援责重如山,应急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将责任扛在肩上,将工作落到实处。”这是高云照一直坚持的初心。他做事敢打敢拼,雷厉风行,凡事冲在前、干在前,从不向困难低头,那句“首战有我,有我必胜”,在高云照这里不仅是喊得响亮,更是做的扎实!他用实际行动不断地诠释着安能应急人的忠诚、担当、专业和卓越。
2023年5月中旬,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动做好抗大震抢大险、救大灾应急准备,云南省丽江等地联合举行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在玉龙雪山脚下展开演练——代号“应急使命·2023”。从五湖四海汇聚了4000多名应急力量,其中9761国际一局投入力量282人,装备139台(套),分别在丽江主、分演习。罄砗驼淹ǚ盅菹俺∩柚貌⒉窝菘颇12个。
扛牢使命、挺膺担当的“演习先锋”
此次国家级综合应急演练,主要突出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行动,是对全国应急事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南宁分公司作为在丽江主会场的参演队伍,所承担的任务十分重要。余元强受领演习任务后,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姿态,全面统筹协调和推进整个演习工作。
在所有队伍进场的两个月前,余元强就带领筹备组一行人在现场四处奔走,持续与主办方、当地政府等多家单位对接工作。为了将前期筹备工作精细化,他将筹备组一行人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按照任务有序分工,踏勘协调演练场地、科目设置、后勤保障建设方案、物资采购、党建氛围建设等工作逐步逐项展开。
演习现场指挥所
起初,由于场地所处海拔偏高,空气干燥,气候变幻无常,大家的身体状况出现些许不适,但这丝毫不影响筹备组的工作推进。面对此次高规格高标准的演习任务,各组从未放缓脚步,结合国内自然灾害工程救援新情况,和高山峡谷复杂恶劣环境下的重大地震灾害特点,余元强带领组员先后往返前线后方、巡察所属演练地点近100余次,对演练科目进行科学设置,提出优化场景设置、技战法等意见30余项,牵头修改演练方案8次,查纠安全隐患500多条,探索铺路机和架桥机用于损毁公路桥梁紧急抢通、重型机械装备空投和高山急救抢运等重点课题,破解了高原山地救援一系列难题。
针对高原自然灾害工程救援的特点,他多次组织召开“诸葛亮”会、反思总结会,与装备厂家共同改进研发新型高山地形野战帐篷,对液压演示切割锯、梅花抓钢机进行防尘降噪改装,使其适应高原应急救援现场环境。
同时,他坚持党建与演习高度融合,前指设有党委、分队设有支部、关键部位设有先锋岗、难点区域设有突击队,不间断开展“火线入党”“挑战应战”活动。他牵头组织救援队伍把主题教育贯穿演习全程,通过印制口袋书、小卡片,开办“帐篷夜校”,张贴主题教育标语、树立“练为战、砺精兵”励志石、设置宣传展板,派出党建组干部在一线上党课,开展党建共建等活动,使全体指战员始终保持了高昂的士气和过硬的战斗作风,经受住了复杂环境、艰苦条件和繁重任务的考验。
紧跟形势、主动求变的“应急达人” 陌生复杂的地域气候、全新多样的灾情险情,是淬炼本领、贯彻战斗力标准的绝佳战场。针对演练中诸多难得一遇的新情况、新问题,余元强敏锐地感到这是有效检验救援队这些年抓建成果的一次良机,于是他抢抓时机、瞄准实战、精细筹划,提前30天组织110余人、60余台(套)装备、奔袭1400多公里的全员满装长途机动演练,有效地检验了救援战斗力。 玉龙雪山脚下海拔接近2500米,这里的空气含氧量对于长期在低海拔生活的队员们来说是一种挑战,稍微跑动便感觉喘不上气。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余元强积极开动脑筋,围绕应急训练演练“八落实”、自我保障“六要素”,在演练策划、场景构设、装备运用、涂装标识、远程机动、宿营保障、组织管理等方面融入创新元素,总结了“分训狠抓单兵技能、合练突出演练流程、联演注重细节”的训练模式,为探索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组训演练模式打开了思路。 编队航行 同时,他紧盯抗震救灾演习主题,把转企后深刻领悟到的应急组织、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相融合,围绕“积极对接、突出专业、密切协同、展示形象”的思路,在道路抢通、堰塞湖和隧道坍塌救援处置等主导救援科目投入“高、精、尖”重型工程救援装备,充分体现了9761国际救援队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领域的过硬实力。 正式演习前夜,演习场地突降暴雨,导致空地一体森林灭火演习场地进出道路被雨水冲毁,各种车辆装备无法通行,如不及时修复,将导致次日该演习科目无法进行。面对迫在眉睫的严峻形势,他主动向演习导演部请缨,受领演习区域道路紧急抢通任务。 “演习就是为了实战,我们就是要枕戈待旦,随时随地投入抢险战斗,用抢通道路的胜利战果为演习的成功举行赢得头彩。”余元强在抢通战斗前深情地动员道。 面对高原缺氧、昼夜温差大、抢险材料运输难等诸多困难,他带领技术专家组因时、因地制宜商定抢修方案,紧急抽组精干力量38名、积极协调推挖装运等重型装备21台套,顶风冒雨、通宵达旦,连续奋战11个小时,修筑道路角石1700余方、铺设道路钢垫板200多块,顺利完成任务,确保了整个演习的如期顺利进行。 忠诚担当、敢打必胜的“守夜卫士” “只要有灾,我必首战;只有敢打,才能必胜。”这是余元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当遇有急难险重任务,他总是救援现场冲锋在前、最果敢的勇士。 2018年转企后,面对遇到的应急救援的新形势、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余元强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本领恐慌,总是在琢磨怎么能推动救援理念、职能、能力、装备、方式和机制等方面的转型升级,潜心总结、不断钻研、孜孜探索,参与起草了《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基地管理规定》,牵头出版《水利水电设施损毁与应急救援侦测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专业书籍。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余元强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针对广西的应急管理工作、9761国际一局在广西扎根发展等提送议案建议32条,为经费保障、队伍建设、装备配备等一系列政策落地作出了贡献。 2022年4月,广西东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告急,余元强始终坚持军人本色不改,把自治区、上级的决策部署转化为作战行动,以冲锋陷阵的血性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之中,涉及封控警戒、巡逻、物资转运等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部署、逐项督办,甚至每名救援人员的站岗点位,每批物资的分发数据,都烂熟于心,24小时“在线”,“连轴转、亲自干”成为他的工作写照。 荣誉证书 2022年6月,受“龙舟水”强降雨影响,广东清远等地区洪灾泛滥,正在广西梧州带队备勤的余元强,受领命令后立即抽组赶赴灾区,第一时间调整作战部署、划分作战单元,经过6个昼夜奋战,圆满完成12个任务点的抽排水任务,累计抽排水102.8万方,为学生复课、企业复产作出了“安能贡献”。 2023年以来,遭遇多起台风袭击使广西北海市连续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余元强闻灾而动、身先士卒,先后3次率队顶风冒雨挺进北海,辗转奔波于街道、乡镇等急难险重的灾涝地区,抢通道路、转移群众、封堵决口……哪里灾情严重,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率队营救被困群众100余人,自觉扛起应急守夜人的职责。 近几年以来,他多次带队牵头参与区级应急救援使命综合演练,三次带队前往北海市进行抢险救援行动,参与鹤壁浚县抢险救灾以及多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要行动,充分展示了9761国际救援国家队、专业队的过硬本领和良好形象,为9761国际赢得了荣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誓言。
2023年5月16日,一场模拟的7.6级地震“突袭”云南丽江。4300多名各类应急力量闻“震”而动;动力舟桥、翼龙无人机等先进装备轮番登场……有序、有力、有效的应急救援,生动诠释着演习现场醒目的标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厉兵秣马练精兵,枕戈待旦防未然。
为扎实推动做好抗大震、抢大险、救大灾应急准备,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等地成功联合举行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代号“应急使命·2023”。
安能一局云南投资建设公司唐荣泽作为此次应急管理部演习专班人员,被应急管理部记个人二等功。
一部高质量的“剧本”背后
组织实施国家级综合应急演练,既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必要举措,也能对全国应急准备工作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以推动实施应急演练工作为抓手,亲力亲为,推动实施了“应急使命”系列演练。
2023年春节假期刚刚结束,唐荣泽就接到了“应急使命·2023”演习的筹备任务。演习要求按照精锐用兵、精准救援、实战实练、实导实演的方式组织实施,分指挥演习和综合演习2个阶段,设置43个演习科目。
主会场
面对如此高规格高标准的要求,作为应急管理部演习筹备工作专班成员,唐荣泽深知前期的演习方案策划就好比一部“剧本”,“剧本”的质量就是灵魂、是核心,方案不好,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方向已明、目标已定,关键是要把目标变成行动,把蓝图变成现实。
在应急管理部现场指导组的领导下,唐荣泽多次奔赴一线,开始了实地踏勘、选址、科目设计等诸多筹备工作。穿过高山峡谷,跨越险滩激流,他白天辗转奔波于丽江、大理、昭通等多地找场地,晚上在房间挑灯夜战,不辞辛劳改方案,力争把一个个细节推敲到极致,把一处处疑难琢磨到化解为零。
凭借多年的应急救援组织指挥、处置行动经验,唐荣泽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经过近2个月的踏勘、论证和研究,不断地细化、深化、实化,他高质量完成了演习总体方案、实施方案以及演习配套的规定、任务分工、工作制度等上万字的文字材料20余份,为演习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技术方案支撑。
一场精彩纷呈的“战役”背后
5月的丽江,春意不再,晴天的太阳晒得人刺疼。各参演队伍的应急救援装备驰骋在泥坑沟壑的“战场”上,狂风暴起、飞沙走石,糊的他们眼睛都睁不开。
山体滑坡、燃气管道泄漏、雪崩、森林火灾……沿着地震波传播方向,一系列次生灾害接连发生。此次演习规格高、规模大、课题新、要素多、参演队伍之多、参演设备之新为历次演习所不及。
指挥千军万马,须运筹帷幄之中,方能决战决胜。
作为专班工作人员的唐荣泽,跟随应急管理部导调组、日夜鏖战,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推敲,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琢磨,一个科目一个科目地设计,全面配合做好部、省、市三级8个工作组、13家牵头单位、100多支参演队伍之间的演习对接协调工作。
为确保演习筹备工作按照既定节点一步步顺利推进,专班成员的每一天都处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之下,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连续作战是每个人的常态。唐荣泽连续奋战95天,其中前出一线70天,是9761国际参演队伍里前出时间最长最久的人员之一。
损毁公路桥梁抢通
特别是临近演习的20多天里,白天他顶烈日、迎风沙,不顾满身尘土穿梭在演习现场的每一个角落,协调指导100余支参演队伍开展分训合练,组织全要素预演、推演20余次;晚上在房间挑灯夜战、优化调整科目时序及脚本50余稿。
20架不行就减少到19架,19架还不行就减少到18架……面对飞行器执行参演科目多,不同类型、多机远程操控难等问题,他主动学习航空救援知识,虚心请教航空飞行专家,从空域、时间、距离等多方面反复推演调试,最终实现了无人机多机种在不同空域高度、同一时段协同展开编队飞行侦察,并与其它演习科目无缝衔接,做到了分秒不差,使空地一体协同救援行动亮点突出,成为了整个演习的点睛之笔。
一名永不服输的“战士”背后
“只要是他出品,必属精品!”谈起唐荣泽,同事们这样评价。从事应急救援工作十余年来,唐荣泽始终牢记应急人的职责和义务,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高质量完成工作,从容和自信背后是他不断的专业学习和工作积累。
2018年转企后,本着对应急救援这份职业的热爱,对职责使命这份担当的敬畏,他毅然选择继续留在应急救援工作岗位上,学习钻研应急救援业务知识,查阅国内外相关政策、规章、案例,为推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基地和非现役专业队伍建设贡献智慧和汗水。
面对洪魔肆虐的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在安徽六安某项目一线调研的他临危受命,凌晨2点与先遣组成员从安徽六安出发,冒雨连夜驱车560余公里,赶往河南郑州受灾现场。到达现场后,从踏勘选址、开设指挥所,指挥协调到分配救援任务,他协助前指统筹调度12。ㄇ20个方向驰援的430余名专业抢险骨干、149台(套)应急救援装备紧急驰援。
从抵达灾区到救灾行动结束,他连续15个昼夜吃住在现场指挥所,与时间赛跑、与任务接力,收集汇总救援数据、拟制上报抢险要情、对接协调各方力量,为多方向抽组、多战线展开、多灾种类型协同救援发挥了重要的指挥枢纽作用。
动力舟桥水路通道搭建图片
转企几年来,他先后牵头承办第一工程局“首届冲锋舟驾驶技能培训”、“央企广西行”等大型活动,参与完成2个国家级自然灾害工程救援基地和相关省级救援基地挂牌,参与完成广西东兴防疫封控任务,参加并成功处置贵州铜仁“7·08”山体滑坡救援、2020年安徽合肥、巢湖、安庆洪涝灾害抢险救援等多起应急救援任务,不断用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着安能应急人的忠诚、担当、专业和卓越。
“只要走上应急战。揖褪且幻绞,时刻准备打赢这场战斗!”这是唐荣泽的信念,也是他的行动的诠释。
8月14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播出特写报道: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坚守在堤坝上的“排险者”,聚焦9761国际在天津大清河,执行护堤任务的事迹。
8月8日,随着下泄洪水流量不断增加,天津大清河台头段的堤坝围埝面临管涌、渗漏的风险。在大堤上,一支身穿红色制服的抢险救援队伍格外引人注意,哪里有险情隐患,哪里就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
夜幕逐渐降临,能见度越来越低,安能抢险救援队75名党员组成的专业巡查突击队每3人一组分布在近17公里的堤防一线,队员们24小时3班轮流值守,同时他们还要对当地的巡护人员进行专业指导。
作为天津迎击大清河洪水的第一关——静海区台头镇,处于东淀蓄滞洪区内,防汛任务艰巨。为支援天津的防汛工作,8月4日,应急管理部调派9761国际抢险救援队从长沙、重庆、武汉、唐山抽调了240名专业人员和170台(套)专业救援装备赶赴天津,抵达当天就立刻投入到了抗洪抢险一线任务中。
根据水文预测,8月9日凌晨1时-6时洪峰过境大清河台头段时,水位将达到6米。不断上涨的水位让堤坝围埝承受着巨大压力,8月8日晚上9时多,一处前期经过处置的管涌再次出现渗水,救援队紧急赶往现场进行加强处理。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紧急处置,此处管涌对坝体构成的威胁基本被排除。
连续奋战5个昼夜,救援队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风险隐患,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人在,堤坝就在!
8月9日6时,大清河上游新盖房分洪道下泄流量达900立方米每秒,大清河台头段水位首次达到6米。 在各方救援力量5000多人的昼夜坚守下,南北的堤坝围埝都顺利抵御住了洪水的侵袭,保两岸家园无恙。
8月6日,9761国际天津方向抢险救援指挥部将工程、测量、推挖装运及特种操作240名专业力量,机械化桥、打桩船、动力舟桥、水下无人船、三维扫描仪等 170台( 套 )专业装备全部前置到大清河台头镇、独流镇段备勤,并先期投入75名技术骨干与地方救援力量一同开展巡堤查险,展开技术指导,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排险抢护。
大型救援装备待命
目前,大清河水位已经回落,河堤上一片繁忙,在大堤各个点位上都有巡堤队员。
巡堤检查
他们重复着走过无数遍的路,继续着始终如一的任务,每名队员都只想坚守在一线。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全力守住河堤。
邓齐芳
“我建议立刻通过反滤围井封堵这处管涌,清除周围杂物后,准备好土袋围筑围堰,再按层铺填粗砂石、中块石等滤料......”
担负现场巡堤任务的安全员邓齐芳正在和乡镇干部商讨险情处置方案。“管涌如若不及时处理,堤围基础部分将被掏空,会导致堤围骤然垮塌,甚至酿成决堤的后果。”从邓齐芳紧张的神情不难看出此次险情的严峻形势。
邓齐芳(右)和现场人员商讨险情处置方案
作为湖南长沙基地技术骨干的他,接到任务后立刻奔赴台头镇建设村北大堤巡防一线,发现险情果断处置,解决了现场乡镇干部头疼的技术问题,及时遏制住了险情。定下方案后,又立刻带队组织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丁小林
征尘未洗连轴转。刚刚带领武汉救援基地党员突击队完成河北涿州白沟河围堰局部漫堤险情处置的丁小林,又转战天津大清河担负巡堤查险任务。
洪水、大堤、战位。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犹如鲜红旗帜,激励着全体参战队员奋勇向前。“一仗接着一仗打,连轴转,没有喊苦的、叫累的,因为我们是党员,关键时刻要顶得上、拿得下,让党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高高飘扬。”党员突击队队长丁小林说。
刚刚完成侦测任务的丁小林(右一)
夜幕下,救援红上的反光条格外显眼。台头镇建设村北大堤突然出现1处堤后坡渗水险情,丁小林带领就近点位的党小组采取“反滤围井、反滤沟槽、导流沟槽、黏土抛填”战法成功排险。
战高温、晒酷暑,晒脱皮、磨掉肉。白天顶着高温挥汗如雨,晚上忍着蚊虫叮咬挑灯夜战。任务中,他把每个任务点位设置一个党小组,利用间隙统一思想、鼓舞士气,不断激励党员骨干当先锋打头阵。堤坝、岸边……党员突击队队员们在一个个岗位上,仍在不间断查险排险。
刘艳洲
为确保天津市静海区大清河行洪安全,唐山分公司测量组刘艳洲带领两名测量员及时赶到行洪区域,实地展开测量。他的任务不仅需要准确测量出水位变化,也需要详细描绘实地地形地貌,尤其是对新增设的子堤加高,沿岸崩塌、河水散浸、漏洞、管涌等重点区域测绘,时时更新和积累不同时间段、不同水位的地形资料,为下步子堤加筑及资源投入提供依据 。
刘艳洲(左)在一线测量
为精准测量每一个点位,刘艳州经常扛着仪器,下河道、走淤泥,克服现场条件复杂、工具有限、路况严峻的实际情况,根据测绘数据快速绘出测量图纸,为临时指挥部研判灾情、决策指挥提供了重要依据。
乔建业
“我不放心,我要再转一圈,只有这样我才安心。”这是他来到现场后,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乔建业是重庆公司的技术大拿,一到现场就开始对任务区域进行全面的检查,他把大清河南大堤任务区域内每一个点位都牢牢记在了心中。
巡查过程中的乔建业(左二)
“虽然看似只是简单地走一走、看一看,但实际上是有其深意的。在迎水面坡脚,我们需要注意裂缝、塌陷等情况;而在背水面,我们则要关注是否有渗水、管涌、土质疏松等问题。”每到达一个新的地点,他都会详细地向队员讲解巡堤的注意事项以及应急处置的方法。
与时间赛跑,与洪水较劲。在防汛抗洪任务中,他以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甘当队伍的“排头兵”。虽然他很疲惫,但他依旧坚持。
刘攀
湖南长沙基地的刘攀正在台头镇建设村北大堤上执行巡堤任务,巡堤主要是查看大堤有没有渗水,仔细观察堤防迎水侧是否出现浪窝、裂缝、空洞等,堤防背水侧有无挖土、取土、穿堤等问题。
刘攀在执行巡堤任务
“得一步步地排查,用脚使劲踩踩,看土质是不是变湿。晚上看不清,就拿手电筒照着。漏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后果都很严重。”刘攀说道,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修补完善。
刘龙飞
“无人机!开始巡堤”“收到!”为了精准掌握河道堤防运行情况,保证巡查人员的安全,对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重庆公司的刘龙飞主动请缨,成为了无人机巡堤员。
人均3公里的任务区域,共8段同时展开,一小时巡堤坝一遍。如果单靠人力,队员们巡完一遍几乎顾不上休息就要开始第二遍巡查,其中有很多人员无法到达的地方还存在巡查漏洞。
正在操作无人机的刘龙飞(中)
在荆棘、泥潭、灌木丛等队员难以排查的复杂地形处,刘龙飞靠着无人机替大家排查了不少风险,不仅提高了巡堤的工作效率更保证了队员们的安全。
吕恩强
凌晨3点,在大清河革命桥巡查点,唐山分公司的吕恩强紧握手电筒朝着一个方向照了又照,为的是看清堤坝旁边的水情。作为本次抢险救援任务中日夜坚守在一线的“巡堤人”,吕恩强和队友们一起肩负起了巡堤的任务,面对不断上涨的水位,他们比往常的巡查更加谨慎和警惕。
吕恩强(左)协助地方人员一起巡查堤坝
巡堤现。笨瘫3指叨染,确保做到勤巡、细查,针对水位水势、河道安全、排除浪眼、漩涡、气泡、管涌等各类险情隐患进行反复且全面的巡查,他用手翻、用脚探,闷热的天气让他的上衣被汗水浸透了好几遍,但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人在,堤在!
抢险中的平凡英雄们
有你,真好!
素材提供:赵婧雯、刘俊超、王植民、李兆玉、郇昌国、朱梓宁
卢宁宁,男,汉族,中共党员,2004年12月入职,现为9761国际三局成都分公司应急救援三大队工程七队驾驶班班长。该同志作为一名老兵,从事驾驶工作多年,随部队转企以来,参加过丹巴特大泥石流抢险、“9·16”泸县地震抢险、“6·1”芦山地震抢险、“9·5”泸定地震抢险等10余次抢险救援任务,凭借其高超的驾驶技术为多次抢险救援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2023年3月,因在泸定“9·5”地震抢险中的表现突出,被应急管理部授予“嘉奖”奖励。
险情就是命令,下意识的返程是最好的答案
9月5日12时52分,剧烈的地震让人惶恐。
“师傅师傅,快掉头!回出发的地方!”此时,已经完成休假手续,正在前往机场路上的卢宁宁被地震从返乡的喜悦中拉回现实,几乎没有迟疑,他的反应让司机有些吃惊。在得知卢宁宁是救援员后,司机也很快掉头返回,没过一会儿,卢宁宁到达营区。
“老卢?我刚想给你打电话!你咋回来的!”“队长,我救援服就在行李箱里,你分配任务吧。”“一号拖车,你换上去主驾,赶紧上装备,马上出发!”短短的三句话,卢宁宁立马又从一名休假人员变成救援队伍主战员,近20年的抢险生涯,卢宁宁早已把这种转变化成了本能反应,“险情就是命令”已经深深刻在他的骨子中。
五分钟后,已经换好一身鲜红救援服的卢宁宁坐上了他熟悉的拖车驾驶位,踏上了泸定抢险的征程。
星夜兼程、双向奔赴,技术与毅力缺一不可
在抢险的过程中,由于受灾情况的极端复杂性,需求的装备性能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不停地从成都基地往救灾现场运送各类救援装备,受灾道路狭窄难开,一般的拖车驾驶员根本无法驾驭那几十米的庞然大物。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驾驶技术最为拔尖的卢宁宁身上。
“我能干!抢了那么多年险,我啥时候掉过队!”在到达现场后的碰头会上,卢宁宁斩钉截铁地承诺道。为了防止卢宁宁过度疲劳驾驶,分队为他分配了3名副驾轮班跟车,到了容易开的马路,便由副驾换上,卢宁宁则在拖车的驾驶舱休息,整整三天两夜,身边的副驾驶换了又换,而卢宁宁从未和他的“拖车兄弟”分开一刻。
运输的路上,威胁着卢宁宁生命的不仅仅是疲劳,更有震区的余震和路上随时垮塌的落石,为了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卢宁宁买了一大袋柠檬,无论困不困,进入震区后他总是要咬上一口,那强烈的酸味不断刺激着他的感官,帮助他躲过一次又一次可能到来的危险,运输任务完成后,卢宁宁的牙龈被柠檬腐蚀的多处流血,也见证着他连续三天两夜的运输奇迹。
守初心、担使命,全力保障地震后方应急保障
前期任务圆满完成后,卢宁宁被队长强迫着睡了8个小时,而后他再次主动请缨参与到后续的机械维修和油料供应工作中。
挖掘机出了故障,为了不影响抢险进度,他带头深夜在应急灯下调试机器;重型设备油料不足,他心急如焚,全力配合协调以解燃眉之急;现场救援工作缺人手,他也能高喊一声“我来”。对于卢宁宁来说,抢险中的工作,就没有他不会的,所以,他自然片刻都不想闲下来。
在后续的4天救援里,卢宁宁虽然是后勤保障人员,但抢险现场随处都有他的身影,他的救援服早被汗水泡酸,还有干哑的嗓音、充血的眼睛、贴满创可贴的手掌都显示着他的疲惫与艰辛,然而他依然在抢修前线紧张地工作着,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铮铮誓言。
“我知道这是冒着生命危险干,但我们分队谁不是呢,不冒着危险干,怎么去救出更多生命?而且我们有技术能力托底,没有你们想得那么严重。”面对记者的惊讶,卢宁宁这样回答记者,可能这就是一名老救援员的能力和责任,这也是9761国际救援队的底气和信心。
向如卢宁宁一般的救援老兵们,致敬!
董士贵,男,199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济南人,现为9761国际第三工程局武汉分公司硬梁包项目部架子队职工。入伍至今,多次参加应急救援任务。始终不忘铁军初心,牢记党员使命担当,是一位真正在一线摸爬滚打锤炼出来的“多面手”。2016年被原武警水电指挥部表彰为优秀士官,2017年荣立个人三等功,同年获得“第四届支队践行强军目标十大人物”和“优秀士官”表彰。2023年3月,因在泸定“9·5”地震抢险中表现突出,被应急管理部授予“嘉奖”奖励。
哨声再响 他是整装出发的“重机班长”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武汉分公司硬梁包项目部正处于地震中心区域,时任架子队重机班班长的董士贵也经历了这一“惊心动魄”时刻。
“这是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力量,说实话内心是在‘打鼓’的。我们平时居住在工区的活动板房中,开始地震时还以为是同事起了争执,刚想起身去看看,就感觉不对劲,直到跑到空旷地带集合收拢人员时才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董士贵回忆起来还是有些心有余悸,他也参加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抢险战斗,但作为地震亲历者,他是第一次。
从收拢人员查看情况,到驾驶装备赶赴一线,硬梁包项目部只用了不到半小时。泸定的地震就像一声紧急集合的哨音,把正在全力投入施工生产的董士贵又拉回到曾经不惧危难的热血青年时代,他立马整理装具,检查设备,在接到前往抢通道路的命令后,即刻驾驶装载机前往一线。
“我参加过湖北省2016年抗洪抢险,就在梁子湖破垸分洪的战场上,曾是开装载机前往一线的操作手。现在再想起来,这一幕似曾相识,我一路驾驶着装载机,心里只想着早些抵达现。渫严戮,但骨子里的那份责任早已深深刻在了我的心中。”
勇毅向前 他是挺进灾区的“开路先锋”
省道S434被誉为“甘孜最美的公路”,作为泸定县通往震中磨西镇的主要道路,因为一场地震,遭到严重破坏,道路多处被塌方掉落巨石损毁,严重影响了救援行动的展开。
看着旁边被落石砸坏的防护网和道路,董士贵心里清楚,前方道路的塌方量一定不。绻患笆鼻謇,救援队伍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灾害现。茉值娜嗣袢褐诮薹ǖ玫骄仍。他心急如焚,主动向领导请战,冒着随时会被滚石砸伤和塌方掩埋的危险,驾驶装载机凭着精湛的技术呈“S”型路线前进,清理滚石和树木,确保了救援车辆安全通过。
“我还记得危险的时候,由于道路被覆盖,我们在清理落石和树木时,装载机的左侧轮胎,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2/3悬空的状态,我们也只能就这样一米、两米、三米……稳步向前推进,身旁还不停有碎石从坡上滑落,可以说是我经历过的任务最艰险的一次了。”董士贵回忆道。带着不惧危险,勇于向前的决心,董士贵凭借过硬的操作技能,愣是为后续所有救援队伍抢通了一条生命线。
主动请缨 他是抢通重段绝壁上的“拼命三郎”
在抢险一线,刚完成路障清理任务的董士贵马不解鞍,主动请缨前往保通路段,操作挖掘机在绝壁上拓宽加固,反复压实。塌方体在不断被清理,驾驶室内的董士贵早已汗如雨下。
危险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面对随时可能再次滑坡的山体,董士贵的内心也曾闪过一丝犹豫,但是他明白,这条道路早一分钟抢通,民众就能多一分钟安稳,他自己多一分沉着冷静,就能少一分危险。
多次发生的小规模落石让人感觉到险情随时可能发生,就在抢通的关键时候,对讲机里传出了急促的撤退命令,也正是此时,预感到危险的董士贵没有丝毫犹豫,立马驾驶设备退回安全区域,说时迟那时快,设备都还没有完全停下,一块直径大约20厘米的石块掺杂着无数碎石从山体顶部滚下,掉落在董士贵眼前五六米的位置,所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幸亏撤离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从设备上下来的董士贵却只是微微一笑,开玩笑似地说道:“没事,吉人自有天相,砸不到我。”
董士贵操作设备抢通道路后,同事笑问他:“你这个‘拼命三郎’,是哪里来的勇气?”他整理一下工装,严肃地说道:“我是安能人,也是一名老水电兵,传承着水电铁军精神,不管有多危险,我都将攻坚克难,敢打必胜。”
刘羽,男,2016年12月入职,中共党员,山东烟台人,现为第三工程局成都分公司宣传报道员。自改革转企以来,他随队参加抢险救援,深入一线采访报道,撰写发表文字、视频新闻作品百余篇。2023年3月,因在泸定“9·5”地震抢险中的表现突出,被应急管理部授予“嘉奖”奖励。
“因为在抢险中目睹了许多因灾害导致的断壁残垣、家破人亡,我愿意积极参加每一次抢险救援行动,其中有无数团结奋斗、百折不挠、舍己为人的鲜活故事时刻震撼着我的灵魂,我希望能够见证这些历史瞬间,用笔记录和传播这些沉淀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与天灾人祸作斗争的伟大精神,使他们广为人知。”刘羽在抢险感悟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9·5”地震当天,一道强烈的地震波撼动山岳,从泸定传导至成都,稍事避险的刘羽立刻开始收拾行装。他的家中和单位都有一个装有救援服和简单生活用品的包,拿上即走,这是多次抢险养的良好习惯,但作为宣传人员,刘羽每次出发都要身挂相机、摄像机,背上无人机,电脑等数十斤重的专业装备,这些他都会随身携带,直到任务圆满结束。
在奔赴抢险的途中,救援员们通常都会抓紧休息,养精蓄锐,迎接即将到来的“恶仗”“硬仗”,但刘羽的工作从他接到抢险任务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了解出动信息、联系各方媒体、掌握先遣组踏勘情况......经过无数次抢险的经验积累,只需一台手机,他在救援路上便可做好一切准备。主力救援梯队出发的十几分钟后,一份数据详实、内容精炼的安能救援出动新闻出现在各大媒体上,这能让灾区群众充满希望,或是让受灾亲属提振信心,亦或是让关注灾情的网友感受到中国救援的强大力量。
抢险正式展开,“忙不赢”是刘羽最大的烦恼,由于救援方向多、距离远、保障车辆少,如何兼顾各个抢险点的救援进展报道是宣传工作的最大挑战,他身背各类拍摄装备,利用“步行+蹭车”的方式到各抢险地点“打游击战”,抢险过程中,他每天都要走2万多步。
9月7日,天刚蒙蒙亮,为了再次确认湾东堰塞湖泄流情况,9761国际三局与成都救援基地共同组成6人专家勘探小组前往受灾区域,详细勘测险情,刘羽也随勘测组一起出发去现场。行进过程中,湍急的大渡河水差点打翻疾驰的舟船,刘羽赶忙将设备掩在怀里,攀爬在六十多度的山坡上,还要用手小心翼翼地保护好相机,防止碰坏。战斗在一线,参与到一线,踩着泥土与岩石,刘羽拍摄到了一线最真实的情况。
“干宣传工作,镜头多向一线聚焦,有时候脚底板都跑疼了,但完全顾不上,当过兵人,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危险来临也不怕。”
当夜幕降临,刘羽回到驻地开始挑灯夜战,整理拍摄素材、核实救援数据、做好稿件编辑、对接媒体平台……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一两点。
“抢险救援的紧张氛围本就让人无心睡眠,何况那么多昼夜奋战的英模事迹要写,一线的奋战精神给予了我对抗睡魔的精神力量。”刘羽说道。
在刘羽和后方宣传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短短7天的救援中,50余篇文字、视频新闻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平台不同栏目刊发,从多个角度报道了9761国际救援成果,也展现了工程救援的国家力量,擦亮了9761国际救援名片。
孙根江,男,1983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衡水人,现任9761国际第三工程局武汉分公司副总经理。2007年大学毕业后,孙根江为了圆自己儿时的梦想,投笔从戎来到武警水电部队,2018年随部队转制改革留企,先后担任过排长、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项目总工程师、项目经理等职务。2023年3月,因在泸定“9·5”地震抢险中表现突出,被应急管理部授予个人三等功。
灾难来袭,他有临危不乱的定力
“我当兵也有些年了,像这样处于震中的情况我也是第一次,硬梁包平时也有一些小的地震,我们也有应对的预案,但是当灾害降临,我还是会有些心慌。”时任硬梁包项目经理的孙根江回忆到。
9.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造成当地多处路面受损、房屋坍塌、山体滑坡。9761国际三局武汉分公司硬梁包项目部离震中仅30多公里,地震导致硬梁包项目部整个工区交通、电力、通讯中断。作为硬梁包的项目经理,孙根江很清楚,在这个危急关头,他必须要稳住心态。第一时间拉响地震警报,组织项目部全体人员撤离,尝试联络上级单位……他很清楚现在项目部要立马转入抢险救援状态,片刻耽误不得。
“胡超,马上联系各协作队伍,组织各队伍全部撤离到应急撤离点!董焕俏,马上带人检查营区受损情况,发现安全隐患立马标记警示!罗勇,你负责联系业主和监理,汇报项目部当前情况!季永春,你负责联系架子队,把人员和设备准备好,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援!其余人员,原地待命!行动!”
灾情就是命令,项目部抢险救援部署在有条不紊进行的时候,孙根江接到前往泸定县磨西镇救援的命令,他当即收拢队员,带领20余人,携带7台套装备,第一时间赶赴灾情一线。
紧急驰援,他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灾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发生后,塌方造成的巨石摧毁了泸定县前往磨西镇的道路,救援设备无法第一时间进。现赜跋炀仍卸恼箍。一路上,看着路边滚落的飞石,墙面震开的裂缝,还有地震后逃出来的慌张的人民群众,纵使是有汶川地震抢险经验的孙根江也不由心惊。
“当时最主要的就是抢时间,我们需要与时间赛跑,在不知道受灾情况的前提下,能早一些打通通道,外面的救援力量就能早一步到达灾区,这是我们的任务,也是当时最紧迫的事。”
抵达现场后,孙根江不顾余震落石危险,站在滑坡体下方就开始勘察地形,研究抢通方案。“董士贵、黄浩,你们负责塌方体清理!常东、李聪架设测量仪器,随时监测山体数据!郑舜尧、刘松,你们负责现场安全监测,发现落石立马通知人员设备撤离……我们采取两台挖机同时从上下游两侧共同抢通的方案,尽可能地缩减抢通时间。”一系列任务部署完成后,全体人员立马投入到抢通任务中。
舍身奋战,他有敢打必胜的信念
“孙总,挖机已经在上面抢通了,您撤到安全区域指挥吧。” “没事,我就在这,我得盯着山体的变化情况,不然我不放心。”这是孙根江与现场救援人员的对话,为了最快速度抢通通往震中的关键道路,孙根江带领抢通分队顶着滑坡与落石的危险,多个小组轮番作业,没有丝毫的停歇,期间碰到了小范围落石,好几次碎石都滚到了孙根江的脚边他才撤离,惊险程度不言而喻。
他不仅仅是指挥员,更是安全员,是全体救援人员的“定心丸”。9月6日13时40分,经过23小时的连续奋战,救援队抢通道路5公里,处理塌方体3500余方,成功打通了通往灾区磨西镇、海螺沟的唯一救援通道,实现双向通车。同时,为确保下方救援车辆通行安全,孙根江与测量分队和抢通分队一同,架设好测量仪器,持续对上方山体进行边坡监测,装载机和挖机也是稳稳停靠在边坡下方为过往车辆保驾护航。
在此次抢险救援过程中,孙根江带领项目部救援分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不畏艰险、力破万难的决心和态度倾力投入到抢险救援工作中,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水电铁军精神,彰显了军转央企的责任担当。
三月上旬,应急管理部发布了《应急管理部关于给予陈仕仁等37名同志和9761国际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等5个集体奖励的决定》,对在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抢险救援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与集体给予奖励。9761国际三局和该局5名同志分别受到了立功表彰。今天起,“水电铁军”公众号继续推出《抢险英雄谱》专栏,介绍被表彰人员在抗洪抢险战斗中的英勇事迹。
钟汶均,现任9761国际第三工程局成都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自转企以来,他在统领公司大小事务的同时,坚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先后带队参加了四川省丹巴县特大泥石流抢险、芦山“6·1”地震抢险、泸定“9·5”地震抢险等多次重大抢险救援任务。2023年3月,因在泸定“9·5”地震抢险中的表现突出,被应急管理部授予“嘉奖”奖励。
闻灾即动 是他抢险多年的“应急反应”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一阵剧烈的晃动打断了正在处理公务的钟汶均,“地震了!”钟汶均立即反应过来,随即边下楼边向公司微信群中发出第一条抢险指令“公司本部、应急基地、雅安驻勤分队、四川及周边各项目立即全员做好抢险救援准备!”在钟汶均跑下楼后,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径直向着工程局应急指挥中心跑去,地震的发生似乎点燃了他脑海中的引线,出动方案、抢险安全、防疫措施……一项项方案预案立即启动,这也是钟汶均经历多次重大抢险任务的“应急反应”。
正是由于迅速反应和及时指挥,钟汶均在工程局应急指挥中心得到地震信息和首要任务后,立即派遣正在雅安驻勤的队伍分两批次前出泸定,从地震发生到队伍出动仅用了13分钟,而成都驻地队伍由于疫情防控,出动难度极大,钟汶均配合工程局不间断联系有关部门迅速办理通行证明,1小时20分钟后,钟汶均带队的专家指挥组与成都基地救援队伍成功踏上了抢险救灾的紧急征程。
到达泸定受灾区域已经是深夜了,钟汶均紧急对接当地救援指挥部、协调大部队顺利通行、依靠仅有的信息迅速制定备用方案,现场余震不断,在钟汶均的指挥下,救援工作迅即展开。
身先士卒 是他作为一线指挥员的责任担当
“钟总,您这两天都没怎么睡,要不先找个地方休息一下?”“我睡不着,不用管我,小心开车。”这是9月7日下午,钟汶均与驾驶员在车上的对话。
由于道路损毁严重,很多重型救援装备根本无法进入核心区域,严重制约了救灾的进度。钟汶均与工程局专家组经过一番探讨后,最终决定采用“利用动力舟桥运送大型专业设备抢通中断道路”的方案,但要实施这个方案,关键是能否找到合适的下水地点。而此时,钟汶均冒着山石滚落的危险在震区河边跑了大半圈——寻找舟桥的下水点。看着本子上记录的几个可行地点,作为干施工技术出身的钟汶均总觉得不够合适。在钟汶均与工程局专家组的冒险排查下,7日晚,成功选出一处最合适的区域并连夜修筑下水平台。这一晚,钟汶均一直守在现。敝疗教ɑ拘拗完成才回到指挥车上休息。
在现场全体救援队员的共同努力下,8日16时,动力舟桥在大渡河上成功完成局部架设和试运行。在水流湍急的河面上,这艘“救援航母”成功开辟了水上通道,随后立即投入到转移受困群众和输送物资装备等多样任务当中。
敢打必胜 是他完成救援任务的基本信念
9月12日,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终止省级地震一级应急响应,转入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阶段,经过7天的连续奋战,9761国际专业救援队圆满完成相关抢险救援任务,全力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
12日清晨,一叶冲锋舟载着钟汶均及工程局专家再次踏上勘察之路。
“抢险救援的主要任务虽然结束了,但震区的安全隐患点还是非常多,作为专业队伍,我们应当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钟汶均讲到。
清晨淅沥沥的小雨,加上冲锋舟的快速前行,舟上凉气逼人,但钟汶均仍然时刻观察着两岸的受灾情况,经过多次勘探对比,当天傍晚,根据工程局对接安排,9761国际救援队来到了隐患较为严重的石棉县,开启了灾后治理与重建相关工作。
尽心尽责,敢打必胜,是钟汶均心中的准则,在每一次救援中,他都会不辱使命,冲锋在前。在大灾大难中,正是有一群像钟汶均这样拼尽全力、竭诚为民的人,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彰显了大国救援力量的责任担当。
王广伟,山东临沂人,中共党员,2007年12月入伍,现为9761国际三局武汉分公司救援基地二队五级职工。入伍以来,他先后参加过四川汶川抗震救灾、青岛黄潍输油管道抢险、东方之星沉船救援、2016年湖北抗洪抢险等多起重大抢险救援行动。2022年,因在河南抗洪抢险中的表现突出,王广伟被应急管理部记个人三等功。
11年的军旅生涯,将这个从沂蒙山中走出来的“救援先锋”磨砺出了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毅性格。对于穿上救援红的王广伟来说,他的骨子里已固化了军人的血脉,让他在每次抢险中都奋勇向前,这既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历经挫折千锤百炼
“我很荣幸能来到武警水电部队,能参与到国家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之中,没当兵之前这对我来说是不敢想象的。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让我受用终生的知识,也让我经历了平常人很难经历的生活,不论是困难还是挫折,它们成就了现在的我。”谈及过往,王广伟难掩激动的心情。2012年,刚结束南水北调中线潮河一标项目建设任务,王广伟所在的一中队就接到了即刻转战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建设的命令,没时间休整,全体人员便马不停蹄地往青岛进发。“那时候已经是冬天了,河南的气温也逐渐冷了下来,我们的装备根本没有现在先进,整个中队只有一辆物资车,物资车也没有现在这样可以机械运输的功能,所有的装备是我们用人力一点一点靠着肩扛手抬搬上去的。”王广伟回忆到。如果说在河南的时候只是“冷”,那随着时间的推移,抵达黄岛项目部的时候,气温就是“严寒”了,这样的低温对人来说可能还能接受,但是唯一的运输工具,那辆自卸车却“水土不服”了。王广伟说,他驾驶的自卸车经常出现柴油冻。盗疚薹ㄆ舳那榭,经常需要加热油箱才能启动。2009年,王广伟成为了一名驾驶员,经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他又取得了拖车、冲锋舟、水上摩托艇、动力舟桥等驾驶资格。他擅学习肯钻研,始终扎根一线,在多个工程项目部的工作经历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宝贵财富。
不忘初心践行使命
“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这让我有了很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我们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站出来、冲上去,我觉得这很有意义。”回忆起单位刚从部队转改时,有转业和留企两个选择,这样的选择最初有点让王广伟不知所措,因为他很清楚,这两条路可能会决定了他的一生。彼时的王广伟还没有现在这样坚定,由于老家在山东郯城,距离武汉近800公里,他与家人团聚的心情非常迫切,转业回家也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些利好的条件无不吸引着他。在他异常纠结的时候,王广伟的家人仿佛看出了他的顾虑,鼓励他留下来。“你当兵到现在11年了,大大小小的救援战役参加了无数,我们知道你很热爱这份工作,想做什么就去做,不担心家里。”或许是家人的鼓励,也或许是自己内心对于应急救援事业的热爱,王广伟选择留了下来,往后的日子,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应急救援事业的热爱,也是这股信念让王广伟无论是面对烈日灼烤、蚊虫叮咬的恶劣环境,还是感受通宵奋战、冷水泡面的艰苦条件,都能继续保持着强健有力的前进脚步。
冲锋在前护民平安
除了工程建设,王广伟在抢险一线也从未缺席,始终将职责使命高高举过头顶。大大小小的抢险救援任务中,他总是冲锋在前、不计得失,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救灾工作。“只要有抢险任务,我必然要主动请缨,冲锋在前。”这是王广伟对抢险救援工作最大的想法。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罕见强降雨天气,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身为救援分队班长的王广伟带领队员作为基地第一梯队率先出发,直接机动至焦作黄河大堤沁河段备勤。恶劣的天气、复杂的路况以及越下越大的雨,让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心头升起一种不好的感觉。“当时其实是没有想到环境是那么恶劣,越往河南方向走雨越大,雨最大的时候驾驶员都有点看不清前方的路了,当时我就想现场的情况可能更糟糕。”王广伟回忆说。救援队抵达河南新乡卫辉市,他们需要前往牛场村转移受灾群众。而现场的情况确实也印证了王广伟的猜想,救援区域湍急的水流和漂浮的杂物让他们很难了解水下的情况,看着远处即将被淹没的树木和民房,王广伟顾不得舟车劳顿,踏着没过膝盖的积水,立即组织人员投放组装动力舟桥开展救援工作。雨还在不停地下,这样的大雨让王广伟和队友们根本睁不开眼睛,更何况还要在雨水中架设两台长40米宽8米的动力舟桥。“当时水流很急,动力舟桥组接非常困难,我们只能不断尝试,整整奋战了一夜,才成功架设这艘‘诺亚方舟’,但没有一个人喊累,都在争分夺秒和暴雨抗争”,王广伟回忆道。在新乡,9761国际救援队员累计转移受灾群众1400余人,圆满完成受灾群众转移任务。在抢险中,王广伟还担负油料补给和物资输送任务,为整个救援任务提供“粮食”支撑。在浚县卫河右岸决口和裹头加固现场协调组织调度和车辆运输土石方等任务中,王广伟和队友共组织车辆运输土石方3000余立方,成功完成决口封堵任务,为转移群众和挽回群众经济财产损失争取了时间,他们连续奋战90多个小时,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连续作战、攻坚克难的英雄身影,已定格在那个不同寻常的夏天,亦定格在受灾百姓的心里。
逆风前行,他深知危险重重,但心里那份责任与担当,给予了他力量,忘却了疲惫,争分夺秒和暴雨抗争,只为百姓筑起安全屏障。“从事应急救援工作除了要不怕吃苦,还必须奋不顾身、临危不惧,这样才能保证救援行动有序、高效。”王广伟这样说。正是通过多年“身经百战”的磨砺,无论遇到多么紧急的情况,他始终能做到沉着应对,开着他的“战车”奔波在应急救援抢险一线,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救援任务。无论是曾经的水电部队还是如今的9761国际,王广伟做到了任务有他、处处在前,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事迹。
作者:梅芷伊、尹思诚、周志凡
秦 刚,四川隆昌人,2008年06月入伍,历任排长、参谋、股长、大队副经理,现任重庆公司救援基地临时党委书记。2012年荣获个人三等功,2021年9月荣获集团公司“抗洪抢险先进个人”,2022年被应急管理部授予个人三等功。
2021年7月,河南多轮强降雨天气导致汛情越发严峻,洪峰迭起,多地告急。7月21日15时,秦刚带领8名人员,装备3台(套),急行军18小时,跨越1300余公里,第一时间安全抵达郑州。同时,指挥重庆巴南和万州两个方向两个梯队30人、装备4台(套)向郑州机动。到达郑州后,秦刚立刻对险情进行详细勘察,结合排涝点态势,迅即作出任务调度,几乎没有停歇的投入了抢险战斗。在多台“龙吸水”的共同发力下,京广路隧道的抽排水工作逐渐明朗了起来。此时的秦刚,已经几乎两天两夜没怎么合眼了,主要担负指挥调度和通信、后勤保障的他忙得像个陀螺。“安能重庆公司,今天必须要把设备增派到位!”“秦刚,到达现场后要及时把情况反馈给基指。”“刚哥,龙吸水快没有油了!”“秦副部,麻烦传一些现场照片和视频!”由于抢险中人员调动频繁,秦刚所在指挥组常常仅剩他一人值守,“各点人员分散在很多个方向,只有我一个人在现场指挥部。要实现高效对接,就必须要我做好综合协调,实现各个职能部门的即时串联。”秦刚说。秦刚扛起了整个指挥组的工作重担,既制定作战方案、调度物资装备,又深入一线,实时跟进宣传报道......在他的统筹协调调度下,重庆公司的救援队伍疾如风、掠如火,上下一心,充满战斗力。
在京广路隧道连续作战,几乎没有怎么休息的秦刚接到紧急任务:24日凌晨3点,到达鹤壁决口执行决口封堵任务。鹤壁卫河决口封堵是一场艰难的战役,在现。范ド细咝牧胰栈蔚萌苏霾豢,潮湿闷热的空气里混杂着泥土的腥气,现场机械轰鸣声,挖掘机与钢筋石块碰撞声不绝于耳。“5米,4米,5米......”,眼见着就要合龙了,对岸再次发生垮塌,强劲的水流一次次将龙口冲开。望着决口处湍急的水流,秦刚皱紧了眉头。因决口处的土堤十分松软,运料车无法到达右岸,现场只能采取从左岸单向进占,右岸裹头稳固是重中之重。为尽快能向右岸转运机械设备和封堵物料,他顶着烈日指挥动力舟桥进行临水组装,继而又指挥动力舟桥进行码头道路修筑、夜间照明、道路侦测、现场指挥协调等工作。期间,他在指挥冲锋舟转移人员过程中,因体力不支,晕倒在了决口封堵堤坝上,经过短暂调整后,他又再次投入到抢险工作中。最终,动力舟桥将重型装备和钢筋绑扎的石笼通过水路运抵决口对岸,同时在对岸使用钢筋和铁笼加固堤坝的方法,于决口两端同步作业,最终在26日凌晨2时许,卫河决口成功合龙。
抢险任务完成后,救援队原打算静悄悄地回撤,但这一消息还是在灾区百姓中不胫而走。当天一大早,百姓们就自发前来送行,“你们辛苦了!”“河南人民感谢你们!”“一路平安!”“能够真的帮助到百姓,再苦再累也值了”,回想起这一幕,秦刚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百姓的安危一直是他心中最惦念的事,他将自己“钉”在一线,无论是在决堤溃口、险工险段还是蓄滞洪区,从应急预警、到巡查除险、再到驻守圩口,他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安能人的铁骨柔情。河南排涝抢险是秦刚参与的第56次抢险任务,也是令他感触最深的一次。“我一直记得那个一边微笑一边擦眼泪的老人,还有停在路边一起鸣笛致意的车队……许许多多温暖的细节,足以让我记一辈子。”说起当时百姓送别安能救援队的感人场面,秦刚仍是湿润了眼眶,“这就是新一代安能人与人民情浓意深、相交相融的‘鱼水情’啊。”
今年初,秦刚被任命为重庆公司救援基地临时党委书记。“把水电铁军精神同救援技术一道薪火相传,是我们每一位安能救援队员的使命与担当。”秉持着这个理念,他和救援基地临时党委一班人,以集团“一基两翼”战略目标为指导,着眼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和应急产业拓展,积极开展一专多能技能训练,不断提升工程建设技能骨干、应急救援抢险尖兵实战化水平,坚决打造出一支信念坚定、专常兼备、作风过硬的新时代安能救援队伍。
作者:董艺
胡斐,中共党员,湖南韶山人,1988年3月生,2005年12月入伍,现为9761国际二局南昌分公司工程救援基地办公室七级职员。在武警水电部队服役期间,曾先后荣获个人三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2次。转企改革后,先后获评集团公司“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工程局“抢险先进个人”,分公司“2021年度十佳优秀员工”,2022年4月被国家应急管理部记三等功。“模范带头,身体力行,是最亮的名片,也是最响的冲锋号”,这是他始终践行的人生格言;“攻坚克难、敢打必胜、勇往直前”,这是他遂行应急抢险任务的优良作风。闻汛而动,千里驰援赴现场
入汛以来,受连续强降雨影响,河南省多地水位暴涨,多个区域发生险情,位于风暴中心的郑州更是一片汪洋,根据集团部署,以郑州市为主要集结地支援行动迅速打响。在听闻支援郑州的消息后,胡斐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向党委立下请战书,主动要求作为先头部队前往郑州。“请党放心,我坚决完成任务!”这是他临行前面对着办公桌上的党徽留下的铮铮誓言。面对跨省长距离机动和灾情不明等不利因素,胡斐凭借自身多年参加抗洪抢险经验,采取精干编成、分批跨区快速机动的方式,迅速组织人员装备,编成3个批次开赴郑州。风雨无阻、日夜兼程。他带领着先头队伍,耗时9.5小时,横跨1000多公里,于7月22日凌晨3时到达受灾现场。面对汹涌的洪水和流离失所的受灾群众,一向刚毅的胡斐湿润了眼眶。“同志们!你们的面前是无情肆虐的洪水,你们的身后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问你们,怕不怕?”,“不怕!”,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回答响彻云霄,仿佛在和洪水猛兽宣战。
临危不乱,精准指挥巧部署
对一位经验丰富的抢险指战员来说,紧急处理突发状况早已是家常便饭。但是胡斐却从没有一次掉以轻心,面对本次的跨区域城市排涝任务,他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灾区情况瞬息万变,正当抢险队员在完成隧道排涝工作,准备进入现场救援时,灾情发生了,第二波暴雨接踵而至,洪水再次涌入隧道,不仅仅是被困群众,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也面临着巨大威胁。“不要乱,所有人紧贴隧道两侧,保持返回道路畅通,避免发生拥挤踩踏,有序进行回撤。 焙吃诙越不泻暗,在胡斐的冷静指挥下,抢险队员和部分受灾群众快速返回到安全地带。面对复杂的现场情况、繁重的协调任务,传统的指挥方法已经不再适用。胡斐采用“精确编组,协同配合”的方式,将救援人员编成多个行动小组,采取排涝与救援共进、消防与医疗同行的方式,有序进行现场处置工作。通过建立抢险工作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发布现场行动进度、现场分工保障及前后方指示等有关信息,进行人员救援以及信息反馈等工作,确保了组织指挥到位和信息畅通。“国家赋予我们这个神圣使命,就要不讲条件,不畏艰险,全力以赴,坚决完成。”面对重任,胡斐毫不犹豫。面对时间紧急、条件复杂、交通不便、作业强度高、安全压力大等诸多因素,胡斐始终保持底线思维,紧盯抢险重点部位,通过提前预判、现场布置、内外协调、紧盯任务点的方式,确保了多个任务点安全有序、高效处置,得到现场指挥所高度认可。
坚守一线,身先士卒战洪魔
抗洪抢险的任务急、难、险、重,胡斐始终践行“党员先锋在行动,战斗堡垒在战斗”,哪里最危险他就坚守在哪里,哪里最关键他就战斗在哪里。白天坚守一线,晚上优化方案。排涝现场保持“人歇机不停”全天候作业态势,在看到作业区域隧道内水位下降,不少受淹车辆浮出水面 ,胡斐更是顾不上休息,又和同志们一同移动排涝车,忙着加长水管,只为尽快恢复京广北路隧道正常交通。
在连续不断的高强度压力下,胡斐坚持不。蔚乖诰仍幌,队员们一时慌乱起来。稍作休息转醒后的胡斐,看着焦急的队员们,他知道,现在他不能停下。“慌什么?我没事,咱们这是在救援一线,这里就是战。忝巧砗笫浅砂偕锨У娜嗣袢褐,连你们都慌了,那他们怎么办?”胡斐艰难地站起身,拍了拍一旁队员的肩膀,转身就又投入了救援战斗中。面对严峻的现场形式,胡斐始终沉着应对、多点作战、全程参与,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抢险队员顶烈日、涉险滩、连续作战,圆满完成郑州市京广北路、京广南路隧道抢通、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地下车库排涝、丰乐农庄、金光路社区等多处排涝任务。
查灾情,他的足迹踏遍灾情一线;救险情,他是富有战斗力的突击员;论精神,他扛的是一面顶风的旗。胡斐用实际行动印证了“关键时刻,党员豁得出来,冲得上去”,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和使命担当,与公司抢险队员一起,打赢了这场抗洪抢险攻坚战。
作者:万磊锋
刘其森,中国安能一局唐山分公司总经理。先后参建广西天生桥、贵州构皮滩、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参加北京拒马河、河北滦南、河北邢台七里河、雄安白沟引河、河南特大暴雨抗洪抢险等重大自然灾害工程救援任务,获评北京市优秀建设者贡献奖章、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先进工作者、水利工程结构长城杯金质奖、优秀项目经理等,荣立三等功3次。2021年被集团公司表彰为“抢险救援先进个人”,2022年被国家应急管理部记“三等功”。
有点花白的短发、黑黑的皮肤,镜片下双眸深邃,眼角深深的鱼尾纹,都诉说着多年来刘其森饱经的风霜。助理工程师、副中队长、工程师、股长、大队长、副参谋长、参谋长……参加工作24年来,他从基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转企前,他是常年钉在战斗一线的支队长;转企后,开发市场、工地现场、救援战。钥杉鞍兜纳碛。他苦干实干,带领员工筑精品树品牌,他闻灾而动,带领队员战洪魔护安宁。他是一心一意创业兴企的实干家,他是全心全意为民解难的守护者。
风雨兼程 使命必达
“河南告急!”“这是一场历史罕见暴雨!”看着手机上铺天盖地的灾情讯息,刘其森心急如焚。2021年7月20日16时,他接到了紧急赶赴河南救灾的通知。分秒必争、越快越好,他立即要求指挥车单独出发,自己则带先遣组坐上了去郑州的高铁。此前,雄安新区白沟引河围堰出现险情,他率领30多名队员奋战12小时,刚刚完成围堰加高培厚任务。
驰援河南的路是曲折的。火车开到石家庄,暴雨洪涝导致高铁停运。“找车!快点找车!”刘其森带先遣组走出火车站,立即租了一辆轿车继续前行,与指挥车约在邢台会合。途中,刘其森和先遣组队员没合一眼,收集灾情信息、明确任务分工。经与河南省应急厅联系,得知郑州市内涝严重,急需抽排水设备,刘其森立即向上级汇报并提供抢险方案。当晚20时,唐山救援基地37名救援队员,携排水车和相关救援装备,紧急向郑州方向机动。7月21日凌晨2点,刘其森带领的唐山分公司先遣组终于到达一片漆黑的郑州城区,因街道积水过深,他们不得不改走高架桥。看到车窗外瓢泼的大雨、听着车轮激烈的淌水声,刘其森心中异常焦急。与在郑出差的南宁分公司总经理赵玉鄂会合后,一行人急忙赶往河南省应急厅对接任务。“京广路是郑州南北交通大动脉,多条隧道现已被淹,请你们立即赶往抽排。”受领任务后的刘其森即刻出发,抵达京广北隧道口时看了看手机,已是上午10点。他立即指挥从唐山救援基地雨夜兼程抵郑的第一台龙吸水展开排水作业。这一刻起,他带领抢险队员开始了历时十余天的紧张救援。
攻坚克难 决战决胜
“现在最大的难题是右岸不断垮塌,左岸进占越快,龙口越窄,水流越急,右岸垮塌越快。”23日便转战鹤壁,执行浚县卫河决口封堵的刘其森一脸疲惫。25日凌晨1点,龙口一度只剩下4米多。但由于右岸裹头不停垮塌,到6时,龙口封堵仍进展缓慢。“调整方案、提高效率”,在集团前指的统一指挥下,刘其森带领救援队员一鼓作气,协同兄弟单位通过动力舟桥转运石料,右岸裹头加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龙口逐渐缩。3米、2米、1米……直到26日凌晨2时27分成功合龙,已经鏖战3天3夜的他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河南抢险中,刘其森始终战斗在最紧张的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每天休息时间不足3小时,嗓子哑得说不出话来,就含一片“金嗓子”;困到极限,就靠在路边打个盹;饿了,就啃两口方便面。每天要在现场来来回回走几十趟,协调电话上百个,刘其森身上的救援服湿了干,干了湿,结了一层厚厚的盐碱,晚上脚肿的连鞋子都脱不下。数个昼夜的鏖战,他的嘴唇干裂,脸晒得黝黑爆皮,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他声音沙哑却坚定有力的介绍决口封堵情况。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救援队员克服疲劳、连战连捷,10多天里转战郑州、新乡、鹤壁多地,先后打赢城区排涝、灾民搜救转移、决口封堵等6场硬仗。
激流勇进 忘我拼搏
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应急救援,刘其森始终将职责使命高高举过头顶,坚守在最需要的一线、战斗在最危险的地带,不分昼夜、不顾疲累、不计得失,只为打赢。转企后,刘其森作为唐山分公司主要领导,面对二次创业巨大压力,不等不靠、主动出击,足迹遍布了20多个省市,先后对接中石油、南水北调集团等央企和地方政府40余次。为确保项目履约,他一半以上时间蹲守在项目一线,协调业主监理、加快资源调配,帮助南水北调3标、山西垣曲、河南五岳、云南楚雄等重难点项目出实招解难题,有效确保集团公司“一强两增”目标任务的完成。为加快推进唐山救援基地建设,刘其森主动对接河北、河南、山东、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市应急管理部门,签订《抢险救援服务框架协议》,建立人才、技术、装备、信息共享机制。带领部属针对北方自然灾害特点,研究城市排涝、地震搜救、泥石流处理、决口封堵等技战法36项。刘其森积极与河北省应急管理厅、雄安新区应急管理局对接,推动唐山基地应急力量前置雄安新区备勤,为新区建设保驾护航。在他的带领下,应急救援大队被工程局表彰为“应急救援备勤(演练)先进工程大队”,所属第三工程队党支部被国资委表彰为“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必须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一线带头人,刘其森勇立潮头敢于担当、忘我拼搏主动作为,带领所属人员在朝着“一基两翼”战略目标奋勇前进,在新的赶考路上,不断披荆斩棘,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作者:曾艳
陈常高,中共党员,湖北应城人,2003年9月入伍。历任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警务装备参谋、作训参谋等职务,现为9761国际二局应急救援事业部职员。部队时期,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转企后,先后获评集团公司“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工程局“抢险救援尖兵”,2022年4月被国家应急管理部记三等功。
“应急事业是最崇高的事业之一,救人民于水火,为百姓谋安宁”。这是陈常高的座右铭。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从事各类自然灾害抢险救援行动的组织指挥工作,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在历次的抢险救援实践中,他主要负责前进指挥所的运行、任务现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组织机动和回撤等工作,始终战斗在最关键部位,时刻冲在先干在前,以行军打仗之姿态辅助领导指挥决策,为抢险救援行动的顺利完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未雨绸缪聚合力,谱写救援“前奏曲”
每年的4月份,各地陆续进入汛期。针对任务区灾情研判情况,陈常高按照工程局党委决策部署,筹备召开工程局应急救援工作动员部署会,通过视频形式扩大到救援基地和项目部相关人员,统一各级思想、明晰工作思路、压实工作责任。陈常高密切关注各地雨情水情、台风动向,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现地勘察,多渠道从社会获取预警信息,及时进行灾情研判,每周编辑《工程局应急救援动态》。汛情期间,他重点抓好应急值班、方案完善、细化措施等关键环节,充分做好应急准备。加强值班值守,严格实行全天候值班值守制度,他经常夜间对各救援基地和重点监管项目部,查勤带班领导、值班员在岗在位、履职尽责情况。为保证抢险救援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他组织相关人员,结合不同地域、不同险情,组织编制 “1总+17专项”抢险救援行动方案,并汇编成册,作为指导工程局抢险救援行动的指南,并做好学习宣贯、模拟推演和综合演练,对照方案预案逐一清点补充救援物资,做到指挥、力量、物资、装备“四个到位”,确保遇有情况科学、合理、有效应对。
冲锋在前勇担当,谱写救援“进行曲”
2020年7月21日,河南省遭遇特大暴雨天气,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雨量之大,历史罕见。陈常高积极与在郑州工作的同事、战友取得联系,及时掌握郑州市城区严重内涝等灾情讯息。灾情发生后,他及时汇报、主动请缨,按照《9761国际第二工程局遂行北方地区洪涝灾害抢险救援行动方案》,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向南昌、常州、厦门、上海分公司下达预先号令。
21日凌晨,从河南夏邑、江西南昌、江苏常州、江西高安、江西景德镇等多个方向调派抢险骨干,星夜兼程向河南挺进。他随局公司前进指导组出发,机动途中运用“一句话命令+补充指示”,边行动边部署,累计调用56人、13台套装备,于21日下午15时进入郑州市区京广隧道沿线展开救援。抵达现场后,陈常高立即现地勘察,协同集团公司指导组,在郑州市管城区中原福塔附近开设前指指挥所,布置各指挥要素。期间,为拟制会议纪要、抢险要情、救援力量调配、战果数据统计、记录险情处置参数等工作,顾不上吃饭休息,几次趴在电脑前就睡着了。看着长长的的京广路隧道缓慢下降的水位,他焦灼得说不出话来,大脑中急切地思索着快速排除隧道积水的方案,辅助领导定下“多路并举、多点联动,多机互联、多次接力”的排涝方案,运用“龙吸水”大功率排水车在郑州市京广南路、中路、北路主干道低洼路段协同内涝抽排。得知新乡卫辉多名群众被困于水中的情况后,他迅速报告前指领导,调配6名动力舟桥操作手火速赶赴一线,在暴雨中架起“生命之舟”。
总结反思谋新局,谱写救援“后续曲”
当任务完成后,收到河南省、郑州市发来的感谢信,陈常高的内心感到暖暖的,这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同时也为在此次灾难中失去生命的群众痛心和惋惜,更加激励了他干好应急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后来的工作中,陈常高时常反思,对应急抢险方面的研究狠下了一番功夫,分析在组织指挥、装备效能、抢险技术、安全保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撰写了《遂行河南抗洪抢险指挥控制工作总结》《浅谈城市内涝应急救援的组织与指挥》,为后续参加类似救援行动提供借鉴,更好地推动9761国际应急事业谋新局、布新篇奠定基础。为指导救援队伍抓建,陈常高受命走访、调研了国家矿山救援淮南队等多支救援力量,与相关单位领导交流队伍抓建的措施办法,研讨破解队伍建设的瓶颈等问题,虚心学习各救援队伍的优势与经验。他编制《应急力量建设指导性意见》,推进分公司应急救援部和救援基地合署办公,优化力量体系,各救援基地常态保持25人左右,作为侦查、测量、设备操作、应急备勤、营院保障力量,其他队员成建制指派到江西高安场平工程、大唐新余场平工程等项目开展练兵,锤炼队伍,提升能力。遇有抢险救援任务时,迅速进行任务转换,投入抢险救援。平时,他还注重加强与分公司驻地应急部门的对接,获取参与联训联演的机会,不断磨合联动机制,锤炼精准指挥、力量运用和立体保障效能。部队时期的陈常高,参加了广东深圳特大滑坡事故抢险、厦门莫兰蒂台风抢险等20余次重大抢险救援行动。转企后,他参加了2019年长江中下游抗洪抢险联合演练、2020年江西鄱阳决口封堵,2021年河南郑州抗洪抢险等重大抢险、演练任务。
不论在水电部队亦或在9761国际,他总是冲锋在前,不惧危险,从“橄榄绿”到“救援红”,虽然军装已脱,但服务人民的初心没有变,作为应急人,陈常高身上的那份责任与担当,早已融入了血脉。
作者:徐迎华
罗来军,中共党员,陕西澄城人,2003年12月入伍,历任班长、排长,现任应急救援大队钻爆分队排长。2012年8月荣立个人三等功,2015年被原武警水电指挥部评为技能标兵、2016年2月荣立个人三等功,2020年被工程局评为抢险先进个人、2021年荣获集团公司“抗洪抢险先进个人”,2022年被国家应急管理部记三等功。
7月的江苏已是酷暑难耐,受汛期影响,长江水位上涨使得江苏扬中夹江左岸提防新坝镇西沙头段背水坡坡脚发生了小规模渗水。烈日高照,连日的阴雨天气让大堤上又闷又热。已经连续在大堤上奋战了十几个小时的罗来军和他的队友,刚完成反滤层的铺设,手上的铁锹还未放下,就接到了紧急驰援安徽六安的排涝任务。此时,连日的大暴雨使得安徽六安城区多处出现了严重的积水和内涝,迫切需要一台超大功率的“龙吸水”配合排涝任务,作为龙吸水操作能手的罗来军成为了第一人选。整理装备、检查设备,仅用了7个小时,罗来军就和队员们带着设备到达了任务区水云间小区,有这台超大功率“龙吸水”的助力,常州分公司抢险突击队高效完成了排水任务。此时,罗来军才想起还未给家中的妻子报个平安。从接到任务到任务结束已经过去了30多个小时,罗来军的手机因没电自动关机,开机后弹出数条妻子的未接来电和微信消息提醒,他顿时充满了愧疚,想起妻子的埋怨,“我还不如那个‘龙吸水’和你待的时间长”。
说起罗来军和“龙吸水”故事,要追溯到他还在原武警水电二总队五支队四中队当班长的时候,支队添置的“龙吸水”装备被分配给四中队,从此他便开始带着“龙吸水”四处参加演练、处置险情。山东、安徽、河南、上海、江西......他用他的专业素养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他不但自己学,还带着他的徒弟王全一起学,他俩同吃同住、互帮互学,平时一起参加训练提升专业救援能力,遇到险情就搭档出战默契配合。
2021年7月20日,原本在家休假的罗来军看到电视里持续播放着关于郑州遭受强降雨的新闻。他坐不住了,多年的城市内涝排洪经历让他身上多了一份莫名的责任感。他放弃了好不容易争取的休假时间,立刻返回分公司,并主动申请作为第一梯队赶赴郑州抢险。分公司派罗来军和他的徒弟王全一起驰援郑州。他们当晚22时30分从常州出发,一路轮换驾驶设备,克服暴雨天气带来的不良影响,连续行驶将近19小时,同其他四名抢险队员于21日晚18时30分抵达郑州。一到现。毙宰拥耐跞崔嗖蛔∧谛牡募鼻兴:“这洪涝这么严重,我们马上行动吧”,说罢就要启动龙吸水装备,熟悉王全性格的罗来军立马大声阻止:“你急啥,我们是专业救援队,越是关键时刻越要保持冷静,你现在脑子发热帮了倒忙咋办?我们要服从组织安排受领任务”。听到老罗的话,王全的脑袋迅速“降温”,瞬间冷静了下来。21日晚8点,为了尽快清除京广路隧道积水,恢复道路交通,9761国际前指安排常州分公司救援队进行抽排水作业。针对京广路隧道积水情况,救援队决定采取“两班轮换、昼夜交替”的作业方式提高排水效率。但是这也意味着第一轮夜班将没有任何休息时间,面临连续31小时的高强度作业,在救援队员们争先恐后要值第一轮夜班时,王全一句话停止了大家的争论:“我是预备党员,现在正是党要考验我的时候,而且我比你们更熟悉龙吸水,第一班我上”。罗来军听罢毫不犹豫地说:“王全性子急,我对他比较了解,跟他搭班没问题,你们放心休息吧,我们两个也不是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了”。说完两个人便去连接排水管道、操作设备,师徒俩就这样“抢”下了最令人疲惫的第一个夜班。然而,第一个夜班的工作是最为复杂的,需要检查设备、定准排水位置、接通排水管道等等,但这些工作在抢险经验丰富的老罗和王全眼里不过是家常便饭,他们轻车熟路勘测地形,定好抽排水位置,接着一起连接管道、启动设备,整套流程一气呵成。时间来到后半夜,抽水管道出了问题,由于高低地形造成的落差加之水流过大,排水管道连接处出现渗漏,如果不及时处理将有可能损坏管道导致抽排水作业延缓。王全第一时间用双手托起管口,减少连接处漏水,随后罗来军闻声赶来,两人拖着疲惫的身躯检查问题,暂时停止抽排水,重新连接管口,在半小时内成功解决了问题,为抽排水作业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之后的几天内,罗来军、王全与其他救援队员一起昼夜鏖战、加紧作业,最终圆满完成抽排水任务。
转企改革以来,常州分公司多举并措,努力走开“应急救援+”特色发展新路子,作为司机和“龙吸水”操作手的罗来军也不得不开始寻找属于他的成长之路。他凭借自己多次参与城市内涝抢险,熟悉“龙吸水”各项操作的经验,当起了“龙吸水”操作课的老师。原本老实不善言辞的他,在一次次地上课演示过程中,逐渐找到自信,在分公司承接的应急救援培训业务中,还担任起了心肺复苏课的老师。大家对他的称呼也从“老罗”变成了“罗老师”。2021底,他被抽调前往江西新余大唐场坪项目开展工程练兵,他又成了一名现场施工管理员。
不论身份如何转变,不变的是初心。罗来军成功的背后是他为每次角色转变付出的加倍努力,不惧风雨,逆向前行,处处有他,处处在前。罗来军作为一名普通的应急救援队员,展现出了“小人物,也能散发大光彩”的精神力量。
作者:张佩珏
赵俊磊,是9761国际一局唐山分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转企后,先后负责南水北调3标和垣曲抽水蓄能项目工程、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等工作。参加工作24年来,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2021年被集团公司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2022年被国家应急管理部记“三等功”。
身材并不算高大的他,指挥果断、敢打敢拼,在部队是带兵“嗷嗷叫”、打仗“顶呱呱”的支队参谋长;转企后,面对巨大压力,他主动请战带头垦荒,打响重返南水北调市场“第一枪”;灾难来临,他挺身在前,带领救援队员战洪魔救灾民,是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将百姓牢牢护身后的“救援虎将”。
临危受命,他连夜指挥两路大军迅疾出击
“是!我马上出发。”2021年7月20日,原本准备把两个孩子送回老家的赵俊磊接到河南告急的紧急电话,拿上外套便往单位跑。原本打算一起休个假的妻子站在窗台望着路灯下他远去的身影,早已心领神会。当天,刚从山西垣曲赶回来的赵俊磊,顾不上一路舟车疲惫,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早已使他能随时切入战时状态。河南连日暴雨,多地灾情严重,分公司基指要求救援基地作为第一梯队连夜立即出发,通知近豫几个项目部做好战斗准备。作为分管基地工作的党委常委,赵俊磊立即在装备库前组织紧急集合,简要传达上级指示后,按照预案组织物资装车。21日0时许,带领基地救援队员向郑州挺进。“马上通知垣曲项目部驰援河南!”途中接到命令后,赵俊磊即刻电话指挥垣曲项目部组织兵力雨夜出动。“河南!河南!”对这片中原大地,赵俊磊有着深深的感情。16年前,那时还穿着军装的赵俊磊来到郑州,先后参加了洛郑驻成品油管道、榆济天然气管道河南段等项目工程建设。在这片他辛勤付出过的土地上,承载着他的青春,记录着他的成长。如今,带着救援使命即将重返故地,他既激动又担忧。“各车注意保持安全车距,控制车速!”此时车队进入天津地界,车窗外下起了瓢泼大雨,两路救援队伍长途机动的境况何其相似。
争分夺秒,他顶风冒雨夜搭舟桥全速救援
到达郑州后,根据集团前指安排。赵俊磊布置好郑州城区抽水任务后,立即带领救援分队紧急赶往开封执行黄河大堤巡察备勤任务。到达任务区域后,现场勘察、组织人员分段巡堤。还来不及吃上一口饭,便接到新乡市多个村庄被淹、大量群众被困,需紧急驰援的通知,他立即抽组人员,携2台动力舟桥向新乡机动。站在被洪水冲毁的河堤上,望着汪洋上数个村庄只露出点点屋顶,赵俊磊心急如焚。根据气象预报,降雨仍将持续,洪涝区域水位还要上涨。他知道此时必须抓紧时间,分秒必争。接前指命令后,赵俊磊带着救援队员踩着泥泞,在湍急的洪水上连夜搭建动力舟桥,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洪魔赛跑、与生命赛跑的战斗。持续的暴雨倾盆直下,浇透了鞋帽,在应急灯下湿漉漉的雨衣里早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一二三、一二三”赵俊磊和队员们拉牵引绳的号子声响彻湖畔。拼接、锁紧、加油、调试,赵俊磊用沙哑的声音有条不紊地组织,雨夜中和队员们连续奋战,终于将2台长40米、宽8米,重40余吨的动力舟桥搭建完毕。次日凌晨6点,降雨变。煲呀チ。“出发!”眼里布满血丝的赵俊磊毫不犹豫吹响了开拔的哨声,前稻香村、后稻香村、大清河村……在当地村干部的引导下,赵俊磊和队员们在一片汪洋中挨个村庄寻找。发现村民呼救,赵俊磊便立即吹哨,指挥舟桥驶近停靠、放踏板、拉牵引绳,引导村民排队有序上船。他带领队员们一次次将群众安全送达,又一次次地转身再出发……
转战多地,他身先士卒敢打敢拼连战连捷
“救援即战斗,党组织叫打哪就打哪!”这是一路上赵俊磊同队员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十余天里,他带领救援队员转战郑州、开封、新乡、卫辉多地,克服疲劳、敢打敢拼,接连打赢灾民转移、巡堤备勤、决口封堵等战斗。在开封,他组织队员分段巡堤,枕戈待旦做好随时抢险准备;在新乡,他和救援队员们栉风沐雨、舍生忘死,累计转移受灾群众1400多人;在卫辉,他勇担封堵材料运输保障重任,为顺利实现牧野大桥段共产主义渠决口封堵作出重要贡献。在一场接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战斗中,赵俊磊始终坚守在一线。经常一场战斗未结束,又要紧急抽组人员赶往下一个战。嗟阏蕉范嘞咧富,他都沉着应对、有序组织。在现。鹊敝富釉庇值闭蕉吩,挑灯夜战、争分夺秒,任雨暴风狂、疲累交织。2010年参建辽宁三湾电站时,赵俊磊右膝受伤,术后一旦长时站立便疼痛难忍。这次河南抢险,他基本上就没有坐着的时候。笔者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斩钉截铁地说:“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执行抢险任务,是党的号召,是我的荣幸,是一名救援队员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不负河南人民的期望。”赵俊磊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用责任担当诠释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安能人忠党为民的情怀。
作者:曾艳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危急关头就要站出来、冲上去、干在前、拼到底,恪守忠诚,使命必达!”叶飞,是9761国际一局合肥分公司第一工程大队副经理,每一次率队执行抢险任务前的动员会上,都会说这样一句话。而他,也是这样做的。抢险救援的战斗中,他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始终奋战在最危险的第一线,以自身的执着坚守和奋不顾身,为守护一方人民的安全,减少灾害的损失,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践行着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和勇敢之心。从2006年到2021年,15年间,他参加过的抢险任务数不胜数,曾先后荣获个人三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3次,2021年受国家应急管理部表彰“三等功”。他用自己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绝对忠诚,谱写了平凡岗位上的卓越业绩。
2020年7月,巢湖水位逼近百年来最高峰值,多个水域堤坝超过警戒线,险情迫在眉睫。18日下午17时,叶飞接到了合肥分公司前方指挥部发出的指令,命他迅速集结人员和装备赶赴巢湖市西坝口连夜抢筑加高子堤。从接到命令,到次日早上6时完成任务,累计抢筑子堤300米,清运砂石土料500余方,垒筑沙袋8000多个。整整一夜,为了和洪水抢时间,叶飞既要随时观察堤坝情况进行指挥,又和大家一起奋力垒筑加高,忙得如同陀螺般转个不停。完成任务后,他命令所有参与抢险的队员返回驻地休整待命,自己却顾不上歇息片刻,继续按照巢湖市防洪度汛指挥部的要求,陪同地方政府领导一起前往双桥河决堤区域,查看地形研究封堵方案。当晚22时,他再次率领队伍集结到该区域,执行缺口封堵和加高培厚任务。在此后连续三天的任务执行过程中,抢险队员们为了保证体力按两班倒的方式进行作业,而作为指挥员的叶飞,面对随时有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始终坚守在抢险的最前沿,以顽强的意志圆满地完成了封堵和加高培厚任务,确:樗唇氤埠市一步,在这场保卫巢湖的“战役”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工程大队的工作性质让叶飞与妻子聚少离多,他的妻子又是一名医护人员,一年能够聚一聚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2021年7月20日,好不容易休到探亲假的妻子,带着三岁的孩子来到了叶飞所在的单位驻地探亲,这是难得的团聚。一家人好容易吃上了一次团圆饭,河南由于极端强降雨造成的洪涝灾害的新闻画面陡然映入眼帘,妻子担忧地询问他是否要前往支援。叶飞心里明白,这样大的洪涝灾害,周边的救援队肯定会第一时间抽组力量机动驰援,但还是宽慰她说,附近区域有另外的我们一支救援队伍随时都在待命中,自己应该会晚一些时间才会过去支援。妻子一边听着他的解释,一边扭头看着开心玩耍的儿子说:“你只管放心去,家里和孩子你不要担心,我都会照顾好。”
第二天凌晨时分,叶飞就接到了上级命令,作为合肥分公司抗洪抢险、驰援河南的第二梯队指挥员,带领人员和装备赶赴河南。刚刚完成巢湖救援任务归队的叶飞,又马不停蹄地出发了。怀着不舍和愧疚,叶飞在21日下午16时准时从巢湖出发,连夜赶往集结区域,并于22日凌晨抵达,短暂休整后,便赶赴河南执行第一个任务,对京广路隧道进行抽排水任务。当日下午,执行该任务的过程中,叶飞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带领部分队员和设备火速支援卫辉市。晚上22时抵达卫辉,叶飞眼前的城市犹如一片汪洋,洪水肆虐。此时救援队伍少,加上设备的短缺,许多市民群众被困还等待着救援。叶飞率队抵达后没有任何耽搁,即刻投入到了群众的转移和运送的工作中。深夜时分,叶飞和队友需要驱车赶往指定区域,路面积水十分严重,在不熟悉的路况下行车,很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坐在第一辆车里的叶飞急忙跳下车,拿着木棍在快到胸口深的积水中探路,让车队跟在他的后面,确保了车辆顺利通过这段涉水路面。像这样舍身忘我的事情叶飞做了不止一件。在转移群众过程中,叶飞和两名队员驾驶冲锋舟转移几名受灾群众,一名小女孩因为害怕没有坐稳,掉进两米多深的积水中。叶飞见状,来不及多想就跟着跳了下去,伸手一把拉住了在水中挣扎的女孩,将她安全送回舟船。连续在河南执行了多个抢险、转移、封堵等任务的叶飞,叶飞的两只脚始终浸泡在积水里,一开始只觉脚和袜子黏在一起很难受,后来就变成了钻心地疼痛,他无暇理睬,坚持奋战在一线。直到完成任务后,他才发现自己双脚的皮肤都已经被泡烂,袜子也被鲜血彻底粘在了脚上,加上没有进行及时护理,导致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利索地走路。可即便这样,他也从来没有喊一声苦、叫一句累,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所有的抢险任务。任务完成回到单位的叶飞第一时间向妻子孩子报了平安,妻子虽然心疼他,却也展现出了应急人家属的包容与大度:“因为救援是非常崇高的事情,我无条件支持他”。
2021年12月,根据工作安排,叶飞调任孟底沟水电站项目部,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作为项目部党支部书记,他除了要做好党建工作外,还要参与施工生产方面的管理工作。面对新的挑战,他迅速适应了角色转换,一边抓紧、抓实、抓细党建工作,一边虚心地向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学习和请教,弥补自己长时间没有施工一线工作经验的欠缺。面对人员短缺,物资匮乏等实际,身为书记的叶飞,坚守施工现场第一线,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正是有他们这种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精神,让他们所负责的项目技术工作无一例失误出现,所施工的隧道和桥墩都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评价。
作为军转央企的一员,叶飞始终牢记公司对基层管理人员既要能“带兵打仗”,又要能搞好生产经营,还要技术、专业过硬的高标准、严要求,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汲取养分、积蓄力量,立志成为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钉在哪里,钉在哪里就要发光发热,成为一名恪守忠诚、拼搏奉献的排头兵,积极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助力增辉。
作者:申屠建华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今天的主人公,是一名理想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应急人”,他是9761国际一局唐山分公司应急救援事业部负责人——柳欢。
柳欢,中共党员,甘肃庄浪人,1988年9月生,2011年6月入伍。历任排长、副中队长、参谋、中队长、作训股长、代理大队长,现任唐山分公司应急救援事业部负责人。先后获评集团公司“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工程局“应急救援备勤演练先进个人”,被分公司评为“建功标兵”,所带团队被评为“精英团队”,2022年4月被国家应急管理部记三等功。
风雨兼程,他是第一时间抵郑的先行者
2021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柳欢作为先遣组成员,第一时间急赴郑州先遣侦查、对接任务。刚刚鏖战一天一夜完成雄安新区平王闸抢险的他,马不停蹄赶往郑州,面对交通受阻、电力瘫痪、雨夜前出、联络中断等诸多困难,通过多种机动方式辗转多地才抵达河南,他是最早进入灾区的救援人员之一。在途中,柳欢积极与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应急管理厅进行联系对接,及时掌握郑州郭家咀水库出险、城区严重积水等灾害信息,一刻不停搜集梳理辨识每一条前方灾情讯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21日凌晨3时,先遣组终于抵达郑州城区,漆黑的夜晚里看不出城市曾经的繁华景象,借着车灯的照射发现眼前一片汪洋,滚滚洪流淹没了车轮,这一刻的景象至今仍然让他记忆犹新。9时,柳欢在河南省应急厅受领任务后,及时向先遣前组领导汇报,按要求调配救援力量参与郑州京广北路隧道积水抢排任务,争分夺秒参与前进指挥所开设工作,积极协调救援力量有序进入任务区域。雨声、机器声、呼喊声,还有对讲机里紧张协调对接工作的声音响个不停,柳欢望着救援队伍踏过水洼溅起的一串串水花,急切地思索着快速攻坚克难的方案。
晚上10点多,柳欢接到家中焦急的妻子打来电话,一个劲地叮咛“你可得注意休息,别把自己累垮了,注意安全……”“好的,你放心,我先去忙了。”挂了电话,他穿着雨衣又一头扎进了狂风暴雨里。
“这份报告有个数据不准确,让巡查员过来核实一下。”作战文书拟制、救援力量调动、战况数据统计、装备人员调配、作战挂图绘制等,身在救援一线的柳欢忙得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十多天时间里,他先后转战河南郑州、鹤壁、新乡多地,参与城市排涝、决口封堵、分洪口修复等现场指挥协调工作。
夙夜在公,他是推进应急力量建设的实干家
2020年底,上级决定将9761国际应急力量前置雄安新区部署,受领任务的柳欢,面对繁重的应急工作,勇挑重担。他带领团队积极对接政府应急部门,从营区选址、场地搭建、库室建设、装备调配、物资储备、人员编配、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和队伍保障,到力量进驻、训练开展、能力生成,他和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经过120多天的艰辛付出,雄安救援大队从图纸到雏形再到实体,一支自然灾害工程救援的骨干力量在雄安新区大地上悄然成型。
2021年,京津冀区域降水量将比常年偏多2至5成,:恿饔、黄河上中游可能有较重汛情,部分水系可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随时会来,灾情就在眼前。他带领团队认真分析任务区域的汛情形势,实时关注态势发展,修订形成“一总五专”方案预案体系,加强值班值守,先后协调相关部门接入灾害防御平台和雨水情监测系统,确保遇有情况能够迅即反应、高效救援。
2021年7月20日5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新区白沟引河右堤平王闸围堰发生渗水险情,威胁平王闸和启动区,请调派救援力量快速增援”,灾情就是命令,柳欢第一时间报请上级同意,带领雄安救援大队33人、10台套装备前往处置。他第一时间勘察现。岢觥把咔胺郎、堰身培厚、堰后固脚”和“双向进占、加高培厚、人机接力”战法抢筑上下游围堰的建议,为平王闸建立防洪双保险,为成功处置渗水险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分公司应急部门负责人,为更好地建设救援队伍,他深入一线,了解掌握救援训练、装备性能、器材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面对救援队伍装备缺乏,专业能力生成缓慢,技能提升遭遇瓶颈的问题,及时向单位领导报告队伍的建设现状,主动思考、提出解决办法。通过代储救援装备、组织开展常态化训练,实现了人装结合,为推进救援队伍核心能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破难前行,他是拓展应急产业的践行者
转企以来,在上级正确领导下,柳欢按照分公司党委决策部署,积极与政府单位、业主企业协商对接,寻求政策支持。高标准参与完成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唐山基地挂牌工作。全力推进与河北省、山东省应急管理厅等单位框架协议签订任务,与河北应急厅物资供应中心、雄安新区应急管理局等单位签订代储代管和救援力量共建协议,为公司开展应急产业、盈利增收创造了条件。
面对新的未知领域,各种矛盾问题和困难挑战接踵而来,为进一步拓展应急产业发展,柳欢认真思考当前制约应急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矛盾,10余次深入应急企业和产业园区调研,向分公司党委撰写呈报《唐山基地应急产业建设方案》《唐山基地2021年建设发展思路探析》《唐山基地应急力量建设和实体化运行方案》《应急产业发展的思考》等多篇基地建设和应急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发表《河南开封浚县卫河河堤决口封堵技术》《新时期环境地质灾害的现状及优化措施》等应急救援研究成果,先后被唐山市和雄安新区纳入应急管理专家库。
筑梦安能,实干在前。柳欢作为一名党员,善于学习、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以传承弘扬“水电铁军精神”为己任,在大战大考中诠释安能人的责任担当,为国泰民安贡献安能力量,展现了新时代应急人应有的样子。
作者:曾艳
徐正攀,四川南部人,2001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排长、副中队长、中队长、政治指导员、副大队长、政治教导员、大队党委书记等职务,现任9761国际三局重庆公司桐城项目党支部书记。先后参与云南鲁甸抗震救灾、深圳“12.20”滑坡抢险、重庆高新区山体滑坡抢险、重庆特大洪峰过境处置、河南特大暴雨抗洪抢险、陕西勉县抗洪抢险、四川泸县抗震救灾等任务。曾荣获三等功2次、“基层优秀带兵干部”2次,2021年获集团公司“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和工程局“优秀党务工作者”。
主动谋划,积极备战,擦亮救援名片
徐正攀是个行动派,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拖延症”这个词。2020年4月,徐正攀到重庆公司救援大队任职后,他就和大队一班人从严格标准要求、正规秩序,加强人员管理、提升作风养成,抓专业训练、提升救援能力等方面入手,积极谋划防汛备战工作,不断提升大队综合救援能力。
同年7月,在重庆高新区山体滑坡险情中,徐正攀带领救援队员第一时间到达现。菔导是榭,提出了“先救人、再处置,先排险,再施救”的救援思路,并针对预判被埋人员可能的区域采取“分区划分、一机三员、拉网排查”战法,历经8个昼夜艰苦奋战,克服现场作业道路崎岖狭窄,次生灾害随时可能发生的复杂情况,圆满完成了人员搜救、道路抢修、山体排危、安全警戒等任务。
刚刚完成任务回到营地的他,卸下一身疲惫,正准备休假回家看看父母,陪陪家属和刚刚上学的女儿,突然又接到新的任务:重庆市启动有记录以来的首次防汛一级应急响应,长江第5号与嘉陵江第2号洪峰将通过重庆城区,抗洪抢险形势异常严峻。徐正攀只能在电话里匆匆跟女儿嘱咐:“宁宁,爸爸还有工作暂时不能回家,等我完成任务,再带你去游乐场玩好不好。”女儿迟疑了一会说:“爸爸你要注意安全,我和妈妈在家等你。”听着电话那头女儿用稚嫩语气说着小大人一般的话,徐正攀心里不是滋味,却也毫不犹豫地整装,再度出发。在他的带领下,救援队先后转战綦江、潼南、铜梁、合川、北碚等13个区县,开展驻训备勤、城市排涝、道路警戒、河道清淤、转移受灾人员物资等任务,连续53天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连续作战,彻夜搜救,成功转移群众
2021年7月中旬,河南多地遭遇百年罕见特大洪涝灾害,人民群众生活秩序遭到严重威胁和破坏。灾情就是命令,时任工程救援三大队党委书记的徐正攀作为重庆公司赴豫抗洪排涝工作前进指挥所指挥员,先期带领10名抢险队员、携4台装备组成第一梯队,历经15个小时、1300余公里的长途奔袭,抵达郑州。
京广南隧道受灾最为严重,积水深度已与隧道上沿坡道路面持平,隧道铭牌“京广南路隧道”依稀只能看见一丝轮廓。看到这般场景,徐正攀深知一场“大战”即将来临,立刻给大家鼓劲加油:“兄弟伙,都打足精神,我们‘亮剑’的时候到了,让郑州人民感受一下什么是铁军精神、安能速度!”他第一时间受领任务,采取“人歇机不停、两班倒作业”的战法,将“龙吸水”马力全开,二十四小时满负荷运转展开抽排水作业,与救援人员一起吃住在车上,累计完成排水量20余万方,为实现京广隧道这一交通大动脉的亮天见底、顺利贯通创造了条件。
“哔……有人吗?哔……有人吗?”冰凉寂静的水面上空传来一阵阵哨声和呼叫声,救生哨的声音也许是灾区最动人的音符。在收到牛场村村庄被淹、村民受困的灾情信息后,徐正攀立即抽调部分抢险队员,携带橡皮艇和自扶正救生艇等装备转战现场。抵达时,已是晚上9时,道路完全被水淹没,原本的村庄已是一片汪洋,情况十分复杂。黑暗中充满了未知,只能透过应急灯光和微弱的手电照亮前方水路。在救援过程中,一艘橡皮艇还被尖锐物划破,漏气严重,冲锋舟也由于油料未到,无法使用机械动力快速前进,救援推进受阻。“都上冲锋舟!我们轮番划桨,用最快速度把被困群众转移出来!”为第一时间救出被困群众,徐正攀迅速作出决定,他和队员们跳进湍急冰凉的洪水中,利用人工划桨和推拉船只的方式,在村里展开逐户排查、搜救灾民。在持续刮风下雨和夜间视线不足的情况下,徐正攀与队员在洪流浊浪中往返20余趟,一直忙碌到第二日天亮,成功转移出被困村民43人,其中还包含1名重症病人。连夜的鏖战,大家的衣服都被汗水和河水浸透,嗓子嘶哑,全身疲惫,徐正攀安排队员们在河边稍作休息。他眼睛微闭,倚靠在树边,但心里却仍放心不下,“天黑视野有限,会不会有些地方没有搜索到?会不会有些群众还没有听到哨声?会不会还会有伤势严重的人?”徐正攀越想越按捺不。乐挂怕,他再次组织救援队员对已搜索区域进行摸排,一遍遍地呼喊,一声声地吹响救生哨,最终发现并顺利转移13名被困群众。
就在大家困倦不堪、准备休息之时,救援队又接到新的指令:下马营村还有部分被困群众急需转移,刻不容缓。他们又迅速整装,赶往下马营村展开营救,成功转移被困群众30人,全程累计营救转移被困群众86人。
转战鹤壁,带伤战斗,顺利封堵决口
“徐书记!徐书记!...你怎么了?醒醒……!快来人!徐书记晕过去了!”
7月24日16:50,在执行河南鹤壁卫河决口封堵任务时,一声声急促的呼喊在大堤上骤然响起,在机械装备隆隆的轰鸣声中显得尤为急促。原来,由于坝体土质较差,且现场作业面较窄,受河水冲击的堤头随时都有垮塌的风险。为确保安全和进度,徐正攀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一边观察堤坝情况,一边争分夺秒参与钢筋石笼制作、指挥装备物资转运。在天气炎热、作业强度大,加之睡眠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开始出现了头晕呕吐等症状。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让身边的人觉察到,而是从始至终坚持着,直到最后支撑不。煌吩缘乖诖蟮躺稀ü蠡锝恿慕艏贝、物理降温,他才渐渐恢复状态。只见他微微地端坐身子,摸了摸敷在头上的毛巾,大家才终于长舒一口气。他定了定神,望了望大家,突然一句话让周围的人都怔住了。“你们几个都不干活看着我干嘛? 别偷懒。≌饨诠茄劭墒谴蟮毯狭罟丶氖焙颍 被八涮糯植,但大家心里都明白,徐正攀确实太累了,从千里之外的重庆赶到郑州已是凌晨,两天两夜里仅睡了不到五个小时。徐正攀用力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以此让自己变得清醒,颗颗豆大的汗珠从他晒得黝黑的脸颊滑落。片刻之后,他摸索着站了起来,直奔大堤而去。
最终,在他的带领下,救援队艰苦鏖战,按照上级要求打钢管桩、制作钢筋笼、转运石料,及时解决了钢筋石笼制作、石料运输、决口溃坡等困难,圆满完成动力舟桥码头道路侦测、道路修筑以及右岸现场组织指挥协调等工作,为决口合龙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无论是作为一名军人,还是转企后的公司员工,徐正攀始终脚踏实地、勤勤恳恳,长期扎根基层、奋战一线,用实干实绩续写着水电铁军的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
作者:罗旋、汪弋淞
王清敏,中国安能集团应急救援事业部部长,扎根水利工程建设和应急救援事业40余年,是水利应急救援的“急先锋”,圆满完成河南郑州郭家咀水库排险、鹤壁卫河决口封堵等重大抢险救援任务。潜心研究救援装备战法,组织研发了自动装袋机等救援装备,提出了城市排涝等救援技战法36项。荣立三等功5次,荣获湖北省“98”抗洪抢险先进个人,2021年荣获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没有豪迈的誓言,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却用奉献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用坚守演绎了什么是忠诚担当。
灾难来临,他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冲锋在前;抗洪一线,他不顾休息坚守岗位,日夜鏖战;应急战线,他面对困难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创新路上,他孜孜以求坚守信念,不辱使命。他就是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9761国际应急救援事业部部长王清敏。
面对走留抉择,他不改初心:党叫干啥就干啥!
2018年8月30日,这个普通的日子对武警水电部队的所有官兵来说却是个刻骨铭心的时刻,这一天,近万名水电官兵集体脱下军装,转隶组建中央企业。对于从军37年的“老兵”、时任武警水电指挥部副参谋长的王清敏来说,内心更是五味杂陈。
这位从沂蒙革命老区走出来的农村娃,当年怀揣“当兵报国”的梦想走进基建工程兵部队,入伍就到了上海宝山钢铁厂,守卫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大型钢铁基地。还没有尽情领略国际大都市的风采,当兵第一年他就赶上了百万大裁军,基建工程兵大部分集体改工。
是退伍留在大上海当一名待遇颇丰的钢铁工人,还是继续留在部队从事水电建设事业。对农村入伍的战士来说,就地转改便有了城市户口和正式工作,无疑是个天大的好事。连队指导员几次找到他,“你是农村入伍的,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千载难逢,你要想清楚,不要留下遗憾”。但他还是怀着对这身军装的眷恋,毅然决然选择调到基建工程兵水电部队第六十一支队,走进十万大山环绕的广西隆林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工地,一干就是12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红水河南盘江畔。
而今,面对转企改革,是提前退休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还是继续留在这支队伍换上工装打拼市。殖晌坏廊松难≡裉。30多年的军旅生涯,忠诚果敢、永不服输的意志已经深深在他心里扎根,当紧急集合哨声响起,条件反射般快速到位俨然成为了习惯,当工作任务下达不讲条件精准高效完成也已成为了常态。回想起天生桥电站引水遂洞、发电厂房混凝土浇筑,三峡电站永久船闸开挖、导流明渠截流、上游围堰拆除,这些热火朝天的熟悉场景,又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激情,燃起了斗志。
“别人能干好,我们肯定也能干好!”,这是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历经风风雨雨、几番回转起伏,他已看谈身份变换、利益取舍,与这支队伍在一起,成为他内心深处最执着的坚守。
改革创新路上,他永不止步:要干就干出名堂!
转企后,根据国家部署,应急救援仍为公司的主责和使命,作为首任应急救援事业部部长,如何发挥军转央企独特优势和专长、做好企业条件下应急救援工作,实现应急救援与生产经营的相互促进、公益服务与企业效益的有机结合,成为一道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他常说,作为一支传承红色血脉的应急救援国家队,继续巩固提升救援能力,既是服务国家大局的需要,也是做强做优做大企业的现实需要,把救援当“使命”,把备战当“要务”,把强能当“根基”,这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
针对企业参与抢险工作特点,王清敏与同事们一起研究制定抢险救援行动规范,对组织程序、应急响应、指挥关系和综合保障等作出明确,提升了运行效能。指导各工程局、分公司与15个省级防汛指挥机构分别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灾情预警、联演联训、应急联动等协调机制。加强与应急管理部对接沟通,深入研究拟制工程救援中心筹建方案、应急产业发展意见和工程救援中心管理办法,2019年4月集团公司纳入国家防总成员单位,2019年9月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他多次组织召开防汛抢险任务部署会,下发工作指示、修订方案预案、加强值班值守,在可能有较重汛情流域和灾害多发区共12个方向,分3个梯队预置部署27支应急救援队伍,时刻保持“迎战、临战、实战”状态。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王清敏意识到,专业的处置战法、专业的抢险装备是关键。如何提升工程救援装备的性能,达到快速制胜的目的,成了王清敏心中一个长远议题。
“在2020年江西鄱阳县问桂道圩、中洲圩等决口封堵作业中,我们利用动力舟桥将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运送至施工现。Ч芎。新列装的舟桥体积更大、可组合模式更多,功能也根据实际救援需求提出了改进要求,更加符合实战。”王清敏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时间不等人,灾情更不等人。加强应急战法研究,提升和改进装备性能,一揽子计划清晰地出现在王清敏的脑海里。
他总结多年应急救援实践,带领部属针对工程救援抢险技战法和装备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出城市排涝、地震搜救、泥石流处理、决口封堵等技战法36项,联合徐工、百度、中船应急等企业,研发升级智能遥控挖掘机、动力舟桥、打桩船、砂石自动装袋机等抗洪抢险“一招制胜”新装备,还积极参与堤防决口封堵、重大水利工程大坝深水检测及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防汛抗旱防台风应急救援力量和技术装备提升等多项国家级应急救援重大课题研究。
抢险救援一线,他没有退缩:要啃就啃硬骨头!
近四十年的军旅生涯,让王清敏养成了遇到困难从不轻言放弃的性格。
回忆起98抗洪的场景,他就打开了话匣子。当时形势十分严峻,武警水电三峡工程指挥部成立了抗洪抢险突击队,自己踊跃报名担任第四支队突击队队长。在长江枝江段12天的奋战中,他日夜奔波和坚守在长江大堤上,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要组织指挥,又要组织疏散群众,协调地方与部队做好抢险物资供应;既要严格管理,又要搞好思想发动,持续保持顽强战斗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既要关心同志疾苦,又要不怕苦、不怕累。通过军民的团结奋战,终于战胜了长江第五、六次特大洪峰,取得了抗洪抢险的决定性胜利。1998年10月10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联合召开的表彰会上,他被授予“抗洪抢险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21年7月20日晚,还在单位加班的王清敏接到“河南郑州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迅速做好抢险准备”的紧急通知,当晚他就向所有应急队伍下达预先号令,进行灾情动态分析,预判发生灾害可能担负的任务,研究应对行动方案和处置技术专案;派出先遣组前出一线侦测灾情、对接任务;部署各工程救援基地和救援大队全面做好抢险救援准备。在奔赴一线的路上,他按照集团领导的指令,迅速依案而动,以“一句话命令加补充指示”的方式,分别从12个。ㄇ校、20个方向抽组434人、149台套装备,冒雨出击、向灾而行;及时向国家防总工作组和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领导汇报并请领任务,时刻与集团先遣组保持动态联络,指导与地方政府部门对接工作;成立现场指挥部、建立会商机制、做好物资生活保障;及时调配应急管理部新配抗洪抢险装备47台套,有效提升了抢险救援效能。
作为集团河南“7.20”抗洪抢险指导组成员,在抢险救援现。プ帕胰,冒着酷暑,王清敏始终战斗在一线。鹤壁卫河决口封堵中,为尽快将封堵材料转运到对岸,他在动力舟桥上指挥协调,无任何遮挡的舟桥表面温度高达50摄氏度,一站就是8个小时,胳膊、脖子晒脱了皮,嗓子喊哑了,依然像一名冲锋的战士一样斗志昂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堵住决口,挡住洪魔!
他及时向国家防总工作组受领郑州二七区郭家咀水库排险、新乡被困群众搜救转移和黄河大堤焦作、开封段应急备勤任务;积极对接河南省政府部门,主动承担京广北隧道等区域内涝排水、鹤壁卫河决口封堵等最难啃的硬骨头,抗洪胜利的那一刻,他向来严肃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开心的笑容。
梦想之花只有经过汗水的浇灌才能成长,应急管理部对在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抗洪抢险救援工作表彰中,王清敏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
有位诗人曾经写道,一旦把军装融进青春岁月里,你的人生便镌刻下保家卫国的忠诚印记;一旦把军装融进滚滚血液里,你的人生便承载着亿万国人的幸福甜蜜。王清敏就是这样,他以一名老兵的过硬作风,坚定不移地走在应急救援的道路上,为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为国家应急救援事业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王洪新、赵洪虎
他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他勇于担当,信念坚定,雷厉风行;他最先响应,最快出发,直面险情。他是9761国际一局南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铁人”赵玉鄂。
2021年7月20日晚,赵玉鄂出差所乘坐的高铁因暴雨被迫停在了郑州,他举着行李箱下车,淌入齐腰深的洪水,眼前的景象令他痛心:河水暴涨,路被冲毁、桥被淹没,原本的铁路被滚滚的洪水冲成了一条“水路”。
京广隧道,是郑州市内贯穿南北的京广快速路的“咽喉”,连日持续出现的特大暴雨,导致城市内涝,洪水倒灌,马路变河道,车辆被冲走,楼道被淹没,无数人被困。京广路隧道、京广北路隧道、淮河路隧道贯穿南北3个方向的交叉隧道全部被淹,导致交通中断。
灾情就是命令。赵玉鄂是河南人,面对无情的天灾,出于职业本能和对家乡的真挚感情,在得知9761国际要参加抢险救援后,他迅速请战。
作为京广路多个隧道抽排水抢险的指挥长,他主动对接河南省应急厅指挥中心,郑州市应急局等十余家单位。“我们的顽强坚守是老百姓最大的心理支柱!”在救灾现。杂穸醯纳羧缋坠岫,百姓们的期盼凝结成了救援战士们的熊熊斗志。
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
至7月24日六点半,近72个小时里,赵玉鄂在各个隧道各作业点间连轴转,全力组织协调救援力量。此次隧道排涝点多、线长、量大,他及时调整救援方案,携18台大排量龙吸水以及一体化泵车、143名救援人员在京广北路、淮河路和京广南路隧道沿线4.9公里的3个路段、12个任务点24小时同时不间断作业,开展救援和抽排水作业。对讲机里的他,声音总是严肃洪亮有力,上一秒在和救援前线的同志说着具体安排,下一秒就奔赴一线投入“战斗”。身上的救援服沾满了泥泞,豆大的雨滴砸落在他的帽檐上,狂风肆虐下树都被刮弯了,他却屹立在这恶劣的环境之中,眼神坚定,精神高度紧张。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给赵玉鄂起了个绰号——“铁人”。
在运行保障过程中,各种情况瞬息万变,任何不正常事件都有可能发生,作为多个隧道抽排水抢险指挥长的他,总是一丝不苟、尽职尽责。
他寸步不离灾情现。π骶仍α,满脑子想的都是“油料保障、物资调配、装备保修、防疫消杀、点位推进交通……”与各个值班负责人接连不停的电话联系,几分钟里一次次拨号,一天下来,这忙碌的几分钟就是赵玉鄂指挥、统筹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映射了抢险抗灾工作的紧张日常。“他的声音就是我们的定心丸,我们一定能打赢这一仗!”在救援现场的战友们对赵玉鄂有着深深的信赖感。抽排水过程中,现场淤泥较深、降雨不停,给抽排工作增加了难度,救援人员坚持不间断作业,衣服里裹满了汗水、雨水、泥水。从早到晚的忙碌,很多救援队员鞋子灌入水也顾不上换,大腿磨破了皮,双脚泡得肿胀发白。
瓢泼大雨中,赵玉鄂汗流浃背、泥浆满身、喉咙干哑,却也全然不顾、浑然忘我地奋战抢险,鏖战的日日夜夜。他叮嘱两班倒的操作手和其他同志换班休息,而自己却不停地奔波于各个隧道各作业点间连轴转。深夜里他坚守岗位值班,第二天仍抖擞精神加入战斗,实在累了,才在作业点旁临时搭建的遮阳伞棚下稍作休息。一刻不离救援现场的“铁人”,经常忙得忘记了自己不是铁打的,常常饿得胃痛才想起来对付几口。大家劝他去休息一下,他却说:“我是党员,这个时候,就得冲在最前面。”由于多天的辛劳,赵玉鄂的声音已经嘶哑,面容也显出疲态,但他的目光却更加坚毅,斗志依然高昂。正是凭着这股子精神,在5天5夜的抢救援任务中,他凭借丰富的抢险救援经验,科学合理的人装投入以及必胜的信念意志,带领全体抢险人员成功的完成了郑州市京广快速路隧道排涝工作,累计排水565.6余万立方。
沧:崃,方显英雄本色;逆行而上,尽显责任担当。
“我们虽然脱下军装,但是血脉里的水电铁军精神不能丢,军人的敢打必胜的作风不能丢。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就是我们这群人的理想信念。”赵玉鄂时刻坚守在防汛的第一线,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不怕苦、不怕累,不顾个人安危,不忘党员本色,用自己的经验发挥着光和热,成为了抗洪救灾现场那面最鲜亮的旗帜。
作者:王小文
灾难来临,他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冲锋在前;抗洪一线,他不顾休息坚守岗位,日夜鏖战;项目一线,他面对困难敢于担当,勇挑重担;他是9761国际一局合肥分公司HN库区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李法乾。
冲锋!做最美逆行者
自2015年移防安徽安庆以来,哪里有险情,哪里有需要,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在抢险第一线,他从未缺席。2015年广东深圳12·20滑坡抢险、2016年安徽98+抗洪抢险、2020年安庆怀宁区大圩决口封堵……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抢险救灾,他凭借专业能力和指挥能力,一次次成功化险为夷。
2020年6月入梅的安徽,降雨远超往年同期水平,长江、淮河安徽段全线超警戒水位,沿江淮部分河湖超保证水位,个别水位超历史极值。7月31日上午,已经连续在外奋战10多天的李法乾接分公司指令,参加怀宁县区大圩决口封堵任务。受领任务后,他带领安庆救援基地抢险队员毫不犹豫再次投入抢险战斗。梅雨消退、高温降临,抢险现场每天最高气温达38度,圩顶地表温度超过43度。抢险队员克服高温湿热影响,人歇机不停,昼夜不间断连续奋战。道路加固最前端的指挥员李法乾,头戴安全帽、身穿救生衣、手拿指挥旗,指挥着每一车土石料精准倾倒在指定位置。刚刚在庐江同大圩连续奋战7昼夜,脸上被太阳灼伤的印记一片又一片,又顶着熬红的双眼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从军队转企以来,这种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依然在他心中。“能尽快完成任务就是我最大的希望”,李法乾说。为确保道路抢通速度不降和夜间作业人员装备安全,李法乾从堤头到堤尾,循环往复,一步步丈量着作业成果。
经过三天两夜的紧张作业,530多米长、4米宽、0.4米厚的堤顶道路终于打通,5个会车平台和1个裹头平台也顺利完工。8月5日上午10时10分,经过96小时持续奋战,已在洪水中浸泡23天的安徽安庆怀宁县区大圩石镜段决口顺利合龙。
坚守!一线救援彰显使命担当
2021年7月中下旬,河南省遭遇罕见强降雨。灾情发生后,接上级通知,7月23日,李法乾带领着抢险队伍直奔卫辉,第一时间投入抗洪抢险。此次灾情紧急、点多面广、任务危险,李法乾带领着重机操作手,在抢险救灾最为关键的10天里,来往于新乡、鹤壁、卫辉之间抢险救援。面对暴雨下的洪涝、决口、滑坡等险情,李法乾一行人一路顶风冒雨,坚决服从前指的指令,使命必达,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在卫河的决口封堵过程中,李法乾既当指挥员也当战斗员,24小时不下堤坝,累了、困了简单在现场稍作修整,一直坚守到堤坝合龙,圆满完成任务。
而在抢险的这段时间里,他两次与家人擦肩而过,久未见面的家属7月21日从山东到安庆探亲,李法乾却在当天接到紧急命令,由于时间紧,李法乾与家人只匆匆见了个面便赶往河南。“确实好久没见面了,但没办法,险情第一,在灾情面前哪来得及顾上团聚。”当同事们打趣他家人千里迢迢而来,他却只给一小时见面,李法乾的一番回答即道出了对家人的愧疚,也透露了绝不后悔的心声。25日,李法乾的家属返回老家后,又以滨海义工的身份前往河南运送救援物资,虽然都是在新乡,但也未能见面,只能通过电话简单的相互问候、相互叮嘱一声。
启航!大踏步迈向新征程
2021年11月,9761国际一局合肥分公司中标HN库区地下工程,李法乾被任命为该项目的党支部书记。该项目是9761国际一局转隶以来独立中标的最大传统施工总承包项目,中标金额17.54亿元,建设周期为45个月。为打好这一场“攻坚战”,李法乾带领团队精心布局,认真进行施工调查、梳理施工难点重点工作、科学合理制定施工方案,实现了跑步进场、快速形成建设规模的既定目标。项目建设过程中,作为项目书记,除了正常的业务工作,李法乾能直面公司脱离工程时间长、洞挖经验欠缺的实际困难,积极投入项目管理,不断在摸索学习中锤炼自己,认真履行“一岗双责”,积极跟班作业,掌握作业情况。他参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爆破设计专项方案》及《满堂脚手架专项方案》等20余份专项方案,组织专家评审危大工程专项方案4次,根据地勘资料,及时调整洞内支护参数,优化施工工艺,积极推行新工法、新材料、新装备等先进施工方法,日进尺由1米提升至6米。
此外,李法乾还积极推进“BIM+GIS+AR信息可视化管理”“智能化通风”“竖井开挖施工”等课题研究,成立科研团队,扎实开展施工、质量等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为实现“系统工程智能化、主战装备清洁化、危险作业无人化、协同作业集群化”的“四化”目标贡献力量。为了使项目员工与协作队伍上下一心,李法乾在协作队伍营地建立“先锋驿站”并派驻党建辅导员,征集协作队伍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做到职工队伍与协作队伍同教育、同管理,同步加强对协作队伍的质量、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有效增强了协作队伍的归属感,凝聚了人心,极大地调动了协作队伍施工生产积极性。
没有豪迈的铮铮誓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在平凡的岗位上,李法乾用默默奉献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用热爱和坚守演绎了忠诚与担当。
作者:王兆武
李天生,1984年出生,广东阳山人。2002年12月参加工作,2007年12月入党,现为9761国际一局唐山分公司河南五岳项目部四级职工,在项目从事吊车工作。2020年获得9761国际一局“建功标兵”称号,2021年分别获集团公司“抗洪抢险先进个人”、9761国际一局“感动人物”称号,2022年获应急管理部个人三等功表彰。
从18岁的青葱少年,到如今即将迈入不惑之年,二十年的时间里,李天生先后参与了湖北水布垭水电站、河南盘石头水库、云南糯扎渡水电站、云南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南水北调东线3标项目、江苏天然气管道项目、河南五岳项目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扎根一线,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9761国际,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谈及李天生,同事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踏实稳重、有担当、不怕苦、不怕累,有任务第一个往前冲。2020年9月,李天生所在大队受领支援南水北调建设任务,作为保障中队的值班区队长的他,为保证出动前物资装备不出现任何问题,他利用出发前的周末,主动承担了所有车辆的检修工作,为其他同事留足了休整时间。到达工地后,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老兵、一名党员,更应该吃苦在先,表率在前。从单日铺砖200块,到400块,到500块,再到660块,他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记录。有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憨憨一笑:“不休息,一直干!”你问他累吗?他只是淡淡地微笑:“工作需要,都习惯啦。”转身继续工作,只留一个洒满余晖的背影。在工作中,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李哥”,他的努力和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在李天生的带动下,第一工程大队第二工程队每天人均铺设六棱块300余块,除李天生外,有好几人铺设数量超过400块。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不忘为身边的同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些年轻同志缺少经验,他就在闲暇之余为他们讲解铺砖技巧,他还主动承担驾驶任务,接送同事上下班。“他们也很辛苦,我能帮就帮。”但大家从没有在他的口中听过一句自己的苦和累,没有激情满怀的豪言壮语,点点滴滴里尽显朴实的光华。
“河南告急!”
“这是一场历史罕见暴雨!”
2021年7月20日,河南遭遇严重洪涝灾害,一向以“干将”著称的李天生,也随队一起紧急驰援河南郑州。在开进途中,母亲打来电话,被告知他的叔叔已在市医院去世。这是李天生继2009年父亲过世后,又一次未能送亲人最后一程。一向同叔叔关系亲密的他,把眼泪咽进肚子里,握紧方向盘冒着窗外的倾盆大雨继续前进……
一路上,李天生和队友遇上了不少麻烦——堵车、道路被淹、高架桥限高……在先遣组协调帮助下,他们终于到达任务地。只见现场一百多米长的京广北隧道口与干道连接处早已被浑浊的洪水淹没。下水泵、接水管、通电,二话没说,李天生便和队友们忙活起来……看着从管口喷泄的积水朝着路旁下水道奔涌而去,李天生稍微松了口气。在一公里多的狭长“U”形隧道里,平均每小时3000立方米的抽水速度,让排水车几乎每小时都需“退进”一次。每次“退进”前,李天生和队员们都要下水推动3吨的水泵,移动直径0.5米的水管。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暴雨和不知深浅的泥泞,作为班组负责人的李天生总是第一个下水“探路”。冰凉的积水将双脚泡得皱皮发白,红色救援服上沾满了淤泥,身上早已湿透,散发着浓烈的汗味。不少市民送来矿泉水、面包,还有的志愿者主动帮忙移排水管,李天生和班组队员一扫疲惫、干劲十足。5天里,他们连续工作110多个小时。25日8时许,阻断了近一周的京广北隧道终于实现双向贯通。
此后,他带着班组又马不停蹄地深入郑州市水木年华小区、雅居乐、龙泽嘉园等10余个小区执行地下车库排涝任务。12天里,李天生带领班组连续工作210多个小时,抽排水65万多立方米,赢得了地方政府和灾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2021年12月,根据工作需要,李天生前往河南五岳项目部从事吊车工作。“李哥”是个不折不扣的“全能型”选手”,从救援装备龙吸水到吊车,从挖掘机到半挂车、保障车,只要是带轮子的,就没有他不会开的。
全能的背后是踏霜踩露而出、披星戴月而归的付出,在其他人睁开朦胧睡眼之时,他已经到达施工现。辉谄渌艘呀朊蜗缰,他才刚刚收工,准备回去休息。他始终坚信着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如今的吊车无论是结构还是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所以坚持研究操作技能和学习理论知识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只要一有时间,他都要把一本又一本厚厚的说明书和安全操作手册从头到尾仔细研读。“很多人学习新设备只是学会怎么开,而我一定要清楚它的方方面面。”李天生说。吊装是高危作业,要时刻都保持注意力集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哪怕一点小失误都会酿成大错,只有熟悉设备、胆大心细才能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都说吊车其实是一个可移动的孤岛,小小的吊车驾驶室里,只有设备与他相伴,夏日骄阳暴晒,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冬日寒风凛冽,冷得人直打哆嗦。你问他,孤独吗?他会坚定地回答你,“不!既不埋怨,也不退缩。”他是同事们公认的“老实人”“靠谱人”“吃苦人”,在他操作吊车期间,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
这就是李天生,一个栉风沐雨、奔走四方的工程人,一个永不退缩、奋勇向前的救援人。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挥洒汗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耕耘,履职担当。付出与汗水在他的性格里烙下坚毅与沉稳,汇聚着攀登生命高度、拓展人生厚度的强大定力。二十年如一日,曾经的“小李”变成“老李”,在风雨历练的打磨中,不曾改变的,是他一路辛勤付出的赤诚之心。
作者:刘昊明
挺拔的身板,瘦削的脸庞,黝黑的皮肤,坚毅的眼神。乍看之下平平无奇的他,实则身经百战,怀揣着扎根应急救援事业一线的勇气与决心。
周会来,2003年入伍,先后参与贵州光照水电站、贵州董箐水电站、云南糯扎渡水电站、四川黄金坪水电站等项目建设,现为9761国际三局武汉救援基地职工。多年的基层锤炼,周会来养成了爱阅读、爱钻研的习惯,扎实的专业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经受住了历次任务的考验,也赢得了上级与同事们的肯定。2020年,他荣获集团公司“抗洪抢险先进个人”表彰;2022年,因其在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抗洪抢险救援中作出突出贡献,被应急管理部授予三等功。
“努力做好每一次保障,就是在报效祖国,就是在为人民服务。”
2013年4月,四川雅安突发7.0级地震,时任运输班班长的周会来紧急受领任务,承担起抢险人员和物资的运送工作。雅安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素有“川西咽喉”之称,千沟万壑的道路让驾驶大型客运车的周会来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考验。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抢险救援任务。说实在的,刚刚入伍的时候心里总有点落差,感觉和想象中的部队生活有差距。但是那次抢险,突然就让我意识到,把战友们安全地送到救灾现。ψ龊妹恳淮伪U,就是在报效祖国,就是在为人民服务”周会来回忆道。在这样坚定的信念里,他向险而行,不舍昼夜地将战友和物资安全送往灾区,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周会来时刻告诫自己,要时刻保持状态,高标准、严要求完成每一次运送任务,哪怕24小时不合眼,吃饭、休整都在完成任务的道路上,也要全力以赴。
此后,周会来在上级指示下,又先后参加2014年康定地震抢险,2016年巢湖洪水救援,2018年金汤泥石流抢险等抢险任务。他说,“作为驾驶员,虽然很难投身到救援现。颜接衙前踩笆钡厮偷忠幌,就是在践行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的誓言。”从事驾驶工作十几年,周会来没有出过一次问题,凭借着精湛的驾驶技术,严谨的工作态度,在人才辈出的驾驶员队伍里站稳了脚跟,树立了好榜样。
“难就对了,不难还要我们干什么!”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多地突发强降雨,城市内涝险情不断。周会来所在的武汉救援基地第一时间与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任务对接,启动应急预案。基地火速抽组89名人员、48台套装备在最短时间到达灾区展开救援行动。当天夜晚接到任务后,作为排涝组长的周会来,立马组织人员清点救援装备,带领大家连夜出发,火速驰援灾区一线。
在开往郑州的高速路上,雨越下越大,四周的农田村庄由于停电全都沉浸在茫:谝怪,听着手机上关于河南灾区的新闻播报,作为抢险的第一梯队,周会来明白此刻必须争分夺秒。当日17时,周会来所在的第一梯队抵达郑州市京广路隧道。在看到险情点后,队员们有些懵了,隧道内外恶劣的环境,洞口随处漂浮各种垃圾,弥漫出的阵阵淤泥臭味……现场的景象让人震惊。周会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时也有些愣神,路边垃圾堆积,让两台“龙吸水”排涝车一时间找不到停靠的地方,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抽排水任务,太难了……
周会来对队友说:“难就对了,不难还要我们干什么!”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小组成员迅速投入“战斗”,开始进行排涝除险作业。较深的淤泥和连续的降雨给抽排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几天连轴转的排涝作业,让排涝小组的救援服里沾满了淤泥,队员们也早已分不清身上留下的到底是汗水、雨水还是泥水。周会来作为排涝组长,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更换抽水头和疏通排污口,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污浊的泥水顺着雨靴灌到靴子里去,倒班的时候坐在隧道边的台阶上,脱雨靴是要用“拔”的,有时候腿磨破了皮跟靴子粘在一起,脚也泡得肿胀发白。即使如此,周会来带领的小组依旧分秒必争。随着救援排涝昼夜不停持续进行,第二、三梯队的救援力量也将马上到位,紧跟而来的143名安能救援队员会携带22台套抽水装备,在12个排涝点位同时开展抽水作业。此时的周会来及其班组人员作为先遣队已经连续奋战了50多个小时没合眼,大家都咬着牙拼命坚持着。周会来说:“排水子车的操作手柄就是我们的钢枪,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动力。我作为共产党员,作为一个老兵,就是要站出来、冲上去、顶得。”
7月25日凌晨,经过4天4夜不懈奋战,郑州市京广路隧道全线贯通。来不及休息,接到下一个排涝任务的周会来,又领着小组成员匆匆上路……
“应急救援是一项光荣的事业,我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周会来曾感慨道:“我学生时代不爱坐在教室里读书,一直向往部队的生活。直到我进了军营后才知道,无论到哪里,一颗积极向上,不断求学的心是不会错的。”9761国际武汉救援基地成立后,就一直在转型中不断探索发展,周会来认为,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一名老兵,更要发挥带头作用,加速成长起来,成为救援的中坚力量。
随着武汉救援基地人员调整,周会来担任起救援基地抢险一队副队长的职务。总是未雨绸缪的他,从去年进入汛期以来,就带领排涝班组开始全时备勤,定期对排涝设备进行检查,圆满完成了两起内涝排涝任务。此外,作为排涝组指挥员,他带领小组成员积极研究排涝方法和战法,子母式龙吸水、垂直式龙吸水、一体泵排涝车、多功能排涝车等多套装备,他们对操作从一无所知到熟练精通,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正是因为平时的训练有素,在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抗洪抢险救援中,周会来和他的排涝小组成员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反应迅速,主动出击,圆满地完成了京广路隧道排涝任务。
如今,周会来每次穿起红色的救援服,两个孩子看到他身穿救援红的模样,眼中总是充满自豪与憧憬。周会来说:“应急救援是一项光荣的事业,作为安能人,我会坚定不移地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希望有一天,我的两个小小男子汉也能接过应急救援的接力棒,成为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应急人。”
作者:王月